当前房地产开发十大强势理念
当前房地产开发⼗⼤强势理念
当前房地产开发⼗⼤强势理念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临着五⼤挑战:
1、资源的挑战。由于⼈⼝众多、⼈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国情所决定,房地产开发
受到各种资源的制约,特别是能源、⼟地等等紧缺性资源的制约。
2、理念的挑战。拥有先进的开发理念,成为房地产企业在住区建设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点。
3、市场的挑战。消费者对住宅品质的认识不断成熟,需求从⼤户型向中⼩户型转变,以及价格的控制等等。企业必须由“以产品为中⼼”向“以消费者为中⼼”转变认真进⾏产品结构和价位的调整。
4、品牌的挑战。住宅建设已逐步向以质量提⾼为主转变。品牌成为很⼤的挑战。拥有品牌,才能拥有竞争优势。
5、效率的挑战。我国住宅产业仍是粗放经营,表现为“⼀⾼两低两长”: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产率低,住宅建造效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1/5,美国和⽇本年⼈均竣⼯⾯积为110—140平⽅⽶,⽽我国还不到30平⽅⽶;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低,仅为30%左右;开发周期长;资
⾦占压时间长。造成这些问题的⼀个重要根源,就是产业化、现代化⽔平低下。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开发理念和规划设计的⽔平越来越靠近,⼟地供应也⽇益规范、公开。房地产商仅凭地段、设计等⽅⾯的优势已很难脱颖⽽出。开发效率将上升到重要地位,包括建筑施⼯周期、资⾦运转周期等。
⾯对上述挑战,我国房地产开发与时俱进,不断出现新的理念。
(⼀)“节能省地”理念
“绿⾊建筑”涵义包括三个⽅⾯:
(1)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活、⼯作空间;
(2)在建筑物的全⽣命周期,即从建筑材料⽣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到使⽤和维护,直⾄拆除、回⽤的全过程中实现⾼效率地利⽤能源;⼟地、⽔、材料等资源;
(3)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节能省地”是“绿⾊建筑”
核⼼内容。中国的绿⾊建筑有其⾃⾝的特点,其核⼼就是节能、节材、节⽔、节地、保护环境。近年来出现的“绿⾊建筑”、“⽣态建筑”、“环保建筑”、“健康住宅”、“低能耗建筑”、“资源循环型建筑”等概念都是围绕“四节⼀环保”提出来的,都是要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零能建筑”。不⽤矿⽯燃料(如⽯油、煤炭等)产⽣的能源。电饭煲、冰箱、热⽔、照明等⽤电,全靠太阳能。⽤电量为同类建筑的30%。墙壁保温层厚30厘⽶,冬暖夏凉,冬夏均不⽤空调,采⽤先进的通风设备。
2、“零⼆氧化碳排放屋”。冬天采⽤⽣物资源锅炉。燃料是⽤麦杆压成的圆柱⼩颗粒,⼆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麦杆⽣长过程从⼤⽓中吸收的⼆氧化碳。
消除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把“绿⾊”单纯看作是“绿化”,绿地率⾼就是绿⾊。正如⼈们误解“绿⾊⾷品”就是含叶绿素的⾷品。真正意义上的“绿⾊建筑”是特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关经济技术规范指标的要求进⾏规划、设计、施⼯、管理,并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绿⾊建筑标志的⽆污染的建筑。
误区⼆:绿⾊建筑提⾼了居住成本。节能省地型绿⾊住宅总体上是降低了居住成本。美国:“初期成本“(⼀次性建造成本)只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5%⾄10%,运营和维护成本占60%⾄80%。另有调查显⽰:只要采取经济实⽤、切合实际的节能措施,新建住宅节能投资和⽼住宅节能改造成本,约为80—120元/平⽅⽶.通过产⽣的节能效益,⼀般可以在5年左右回收。
误区三:采⽤⼀两项节能省地措施就是绿⾊住宅。绿⾊建筑技术是⼀个集成体系。包括节能、节⽔、节
材、节地⽅⾯的各项技术措施。节能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保温隔热。但单项节能技术措施往往难以奏效。要“从头到脚”,从屋顶到地板,从外
墙、分户墙到门窗,都要采⽤适当的保温隔热措施。要特别关注门窗的保温隔热。传统建筑节能材料⼤多是把节省能源消耗定位在建筑主结构、主墙体节能性能的改善上。现代建筑普遍使⽤的玻璃门、玻璃窗、玻璃幕墙、玻璃棚顶等结构的能耗控制,与国外相⽐,差距还很⼤。发展绿⾊建筑要为“普通⼈”的⽣活考虑,实实在在地解决最⼴⼤的⼀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些⾼技术⽔准的⾼标准的建筑。要发展同时具备多重⽴体化功能的玻璃贴膜:隔热节能、安全防护、防弹防爆、美化装饰、单向透视、保护室内隐私等。推⼴各种效果好、造价低的遮阳技术:
——窗户活动内遮阳措施
——窗户活动外遮阳外遮阳措施
——窗户固定外遮阳
——百页窗
——屋顶遮阳
——外墙遮阳
1、活动内遮阳措施和活动外遮阳措施能有效降低夏季空调耗冷量,节能率⾼达20%左右。特别是⽊制百页卷帘外遮阳措施,能把太阳直射辐射阻挡在室外。具有较⼤的热阻,有效地减少通过窗户的温差传热损失。因此空调年耗冷量节能率⾼达61.9%。活动遮阳措施对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乎不产⽣影响。
2、固定遮阳的⽅式对模型空调年耗冷量的影响也⾮常显著。建设部、科技部印发了《绿⾊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颁布了国家标准《绿⾊建筑评价标准》。建设部⼆OO六年六⽉⼆⼗⼋⽇颁发了《全国绿⾊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规则》和《全国绿⾊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
(⼆)“亲情和谐”理念
增进亲情、追求和谐,涉及到住区建设和管理的许多⽅⾯。维系和增进家庭、邻⾥、社区的亲情,是⼀个重要的和主要的⽅⾯。“亲情和谐住宅⼩区”是⼀种以增进亲情、追求和谐为⽬标的,精神⽂明倡导与设施条件保证相结合的新理念主题
社区。建设“亲情和谐住宅⼩区”是为了适应以下三个⽅⾯的需要:(1)建设“亲情和谐住宅⼩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家庭组织是社会的轴⼼。古⼈说“家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和社会息息相关,家庭是社会的根本。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区是家庭的载体,是社会的基础。建设“亲情和谐住宅⼩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2)建设“亲情和谐住宅⼩区”是适应年龄结
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的需要从年龄结构看,我国⼰进⼊⽼年型。60岁以上⽼年⼈⼝占11.03%。“居家养⽼”是⾸选。北京市调查:98%的⽼⼈
需要居家养⽼服务,54.4%的⽼⼈不愿与⼉⼥同住。深圳市调查:56.4%的
⽼⼈愿意居家养⽼,9.4%的⽼⼈愿意进养⽼院。从家庭结构看,由结构复杂的⼤家庭向结构简单的⼩家庭转化。夫妇核⼼家庭显著增加。开发建设适合“居家养⽼”的“亲情住宅⼩区”,把⽼年住宅盖到普通住宅⼩区中来。使⽼年⼈能够与⼦孙同住⼀个⼩区,同住⼀栋楼,同住⼀套房。分开⽣活的⽼⼈和⼦⼥就近居住,保持“⼀碗汤”距离,是许多⽼年⼈及其⼦⼥的向往。
(3)建设“亲情和谐住宅⼩区”是适应“住宅⾼层化”的需要。⽬前的多层,⾼层住宅楼难以满⾜⽼年⼈特殊居住需求。住宅楼宇化,⾼层化以后,邻⾥之间交往⼤为减少。“亲情和谐住宅⼩区”与其它理念住宅⼩区的区别在于,其规划设计要求具备满⾜两代⼈或多代⼈同住⼀个⼩区或⼀栋搂、有合有分的各种户型和设施条件。
在增强家庭亲情⽅⾯,“亲情和谐住宅⼩区”与其它理念住宅⼩区的区别:要求满⾜两代⼈或多代⼈合居或就近居住的各种户型和设施条件。户型分为三类
“近居型”:在⼩区内设⽴⽼年住宅楼,与⼦⼥就近居住(适合中⼩户型住宅);“邻居型”:在⼀栋或⼀层住宅楼内设⽴⽼年户型,与⼦⼥相邻居住(适合中⼩户型住宅);
“合居型”:在⼀套住宅⾥设⽴⽼年居室(适合⼤户型住宅)。供⽼年⼈住的房⼦从结构到装修都要有“适⽼设施”。
新加坡⽼年住宅设计要点:
1、住宅⼊⼝处⾯积适当增⼤,地⾯平坦,便于轮椅通过,并在⽼⼈经过处预留安装扶⼿的埋件。
2、门的宽度增加,轮椅可以通⾏
3、室内地⾯平坦,没有⾼差,特别是⼀个踏步的⾼差,不设门槛等障碍物。
4、厨房和卫⽣间的⾯积适当加⼤,便于坐凳或坐轮椅使⽤。
5、⽼⼈容易⼤⼩便失禁,厕所要靠近卧室,并设长明灯。
6、⽼⼈⾝⾼会缩短,有时可达6-7厘⽶。开关、门铃和门窗把⼿等设施的位置也适当降低。
7、地⾯和浴池底部都要防滑。浴池、厕所、楼梯和⾛廊两侧都设扶⼿,浴池设有⾳响传感器,改变⽅向和⾼矮的地⽅⽤显眼⾊彩。
8、⽼⼈视觉功能下降,房间照度提⾼2倍以上。
9、⽼⼈不适应眩光,要加以抑制。
10、⽼⼈听⼒降低,要提⾼报警声响。
11、厕所采⽤推拉门,不⽤平开门。
12、洗涤台、灶台、洗⾯台等下⾯凹进,⽼⼈可坐下把腿伸进去操作。
13、煤⽓等各种开关上的字很⼤,以利⽼⼈辨识。
14、楼梯道适当加宽,以便安装升降椅。在增进邻⾥亲情⽅⾯,要着重规划设计好交往场所。
——提倡“强化庭院景观,弱化中⼼花园”的设计理念,创造邻⾥就近交往的场所。——增加庭院、院落的户外休闲场所和设施,如椅⼦。
——克服⼩区绿化“见绿不见荫”的现象。在增进社区亲情⽅⾯,物业服务单位要搞好亲情服务。
《物权法》把物业公司定名为“物业服务机构”,明确了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管理⼈,业主依法有权更换。业主可⾃⾏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有权委托物业服务机构之外的其他管理⼈管理。这样,对于规模和共⽤部分⾯积较⼩、物业服务需求较⼩的⼩区来说,
就有可能实⾏业主⾃管,或聘⽤下岗职⼯、退休⽼⼈来管理。中⼩户型适应了家庭规模⼩型化的趋势。结合中⼩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打造“亲情和谐住宅⼩区”,可以满⾜⽼⼈与⼦⼥就近居住、居家养⽼的消费阶层需要,因⽽可以成为住宅⼩区开发的新亮点。⽬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的⼀些住宅⼩区已经参加了“亲情和谐住宅⼩区试点”活动。
(三)“创意地产”理念
缺少创意的楼盘是没有灵魂的楼盘⽬前,房地产产品的策划、规划和设计的成本所占的⽐例正在逐步提⾼,产品“同质化”的趋势明显减弱,楼盘具有了⾃⼰独特的主题定位和⽂化艺术风格。过去那种“千楼⼀⾯”的现象已经⼤为改观。这就是创意地产的兴起,对城市⽂化景观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创意地产是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美妙联姻“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推崇创新。它依赖于个⼈的创造⼒。“创意产业”还特别强调⽂化艺术对产业经济链的⽀持与推动。故⽽⼜称为“⽂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发祥地英国的创意产业专责⼩组于1998年作出的解释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成与利⽤,⽽有潜⼒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创意产业”就是将⼈们常说的“点⼦”或“主意”通过产业化⽽形成价值的⼀种新型产业,它通过“越界”延伸,促成不同⾏业、不同领域的整合与重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联姻以后,便诞⽣了创意地产。
创意地产并不是⼀种与住宅地产、商务地产、体育地产、旅游地产、会展地产、娱乐休闲地产等房地产产品相并列的地产品种,⽽是房地产产品的⼀种新的运作理念和⽅法。“创意”可以采取多种⽅式:
——原始创新。
——继承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再创造,例如把“马头墙”等传统形式⽤于⾼层建筑、四合院创新造等等;
——集成创新。⼀如现在的⼿机把通讯、照相、MP3、MP4等若⼲单项技术整合在⼀起⽽成为新产品。
——品牌整合创新。与建材业、装潢业、服务业等产业联合,形成品牌整合创新。“创意”要贯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创意地产,不仅是指含有创意因素的房地产产品,⽽且是指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都投⼊⼤量创意因素。(⼴义的创意地
产)
从理念、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到营销和物业管理各个环节都要有创意,形成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意整合,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形资产。
(1)理念创新。从品牌的定位、设计,到品牌战略的实施、反馈,各个环节能否创新,最根本的是看企业⽂化中有没有“创新”的理念。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不可能创新。
(2)策划创新。除建筑结构、造型策划创新以外,还包括功能的策划创新。
——把旧⼚房、旧仓库改造成画廊、艺术中⼼、设计公司和酒吧⽤房,就是⼀种功能的策划创新。
——以“运动就在家门⼝”为⼝号的住宅⼩区,则是⼈居环境功能多元化的成功策划创新。
(3)营销创新。“酒⾹不怕巷⼦深”,但“好酒也要勤吆喝”。随着“以产品为中⼼”
向“以消费者为中⼼”转变,在细致准确的产品定位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销售⼿段。
(4)服务创新。房地产产品⽇趋同质化,要把⽬光转向售前、售中、售后各个阶段服务质量的提⾼,从⽽提⾼产品的附加值。
(5)管理创新。职业经理⼈制度的创⽴;质量认证制度的导⼊;⼈才机制的形成;融资渠道的拓宽,等等。
(6)物业服务体制创新。《物权法》对物业公司提出了更⾼要求。物业公司要改变⼤⽽全、⼩⽽全的现状,探索“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的办法。成⽴清洁、绿化、修缮、保安等的专业化劳务公司,为⼀个或⼏个物业公司提供劳务。物业公司作
为管理层,主要做好协调,调度和监督⼯作。可以同时管理若⼲个⼩区。管理层⾛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劳务层⾛专业化经营的道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创意地产诞⽣的意义
——⼤⼤减弱了房地产产品“千楼⼀⾯”的“趋同性”和“克隆”⾏为,使楼盘各具⾃⼰独特的⽂化内涵和形式。
——因其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整合性强等特点,能够提升房地产⾏业发展的整体⽔平。
——创意地产的崛起,必将使我国房地产业⾯⽬⼀新,创造越来越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科技地产”理念
吴季松:科学发展经济学,科学发展观讲的是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学讲的是三个⼤问题,为谁⽣产?⽣产什么?怎么⽣产?科学发展经济学讲的“什么叫以⼈为本”,为谁⽣产?就是要⼈为的合理⽣产,换句话说不合理的需求就不⼀定⽣产;⽣产什么?就是要以全⾯协调的观点,⽣产什么要受资源和⽣态的制约,受社会和⽂化的制约,受科学和技术的制约,这就是⼀个全⾯的观点,⽽且是⼀个协调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市场。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怎么⽣产”。
作为⼤众化,普及型的住宅,不宜提出“采⽤⾼科技”的要求,⽽是要求尽量提⾼科技含量,特别是包括太阳能利⽤在内的普及型、低成本、⾼效率的节能、节⽔、节材、节地实⽤技术和新科技成果的应⽤,
倡导⽤“低投⼊、⾼产出”的⽅法来实现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改善的⽬标。也要开发⼀些代表我国住宅科技⽔平的⾼新住宅科技,在条件许可的少数场合下予以应⽤。例如,以⾼舒适度、低能耗、恒湿恒温技术作为核⼼的科技主题地产,科技含量⾼,与政策契合度⾼,前景看好。节能的本质:
——减少能源消耗
——提⾼能源利⽤率不同档次的住宅,节能措施区别对待
——⾼档住宅采⽤先进技术和⾼级设备,全⾯降低能耗和提⾼能源利⽤率。如地
板辐射采暖,户式中央空调与中央新风系统。
——低档住宅以降低能耗为核⼼,⾛低成本路⼦。如墙体外围护、节能门窗、屋顶保温隔热、太阳能利⽤等。地板十大品
——中档住宅兼容中、低两档的措施。
五、“开放式社区”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住宅⼩区规模较⼩,⼀般都采取“封闭式”,筑起围墙,⾃成体系。与社会的联系仅仅靠⼀两个出⼊⼝。住宅⼩区虽在城市,却独⽴于城市。
现在,⼩区规模越来越⼤,甚⾄达到了⼩城镇级的⼈⼝规模。“封闭式”的⼩区模式越来越不适应规模住区和现代城市的要求。必须提倡“融⼊城市”的“开放式”的⼩区开发理念。
1、⼩区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过去,住宅⼩区⼀般不规划城市道路穿越,或者虽有规划也不开通。⼩区规模⼤型化以后,“封闭式”⼩区不仅居民出⾏很不便捷,⽽且影响城市路⽹的通畅。应该⼀切从城市规划的总体出发,⼩区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城市规划道路的穿越⼩区,使城市路⽹更加通达顺畅,也提⾼了⼩区的“交通均好性”。
2、会馆、商服、医疗、幼托、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共享⼩区可以利⽤周边的公共设施,⼩区公共设施也可向社会开放。会馆亏损经营,原因之⼀是⼈⽓不⾜。只供⼩区居民使⽤,⼩区外居民⽆缘涉⾜。沿路建商住楼,“底商”绵延数百⽶,不仅居民购物不便,⽽且难聚⼈⽓、商⽓。应在⼩区适当位置建超市、步⾏街,并对外开放;既便民,⼜提升⼩区的魅⼒。
3、⼩区景观与城市共享,把靓丽的⼩区景观贡献给城市。亲⽔楼盘的海滨、江滨、湖滨地带与市民共享,不要封闭起来。
4、划⼩管理单位。拆掉围墙以后,⼩区管理应“划⼩管理单位”,⼏栋楼形成围合、甚⾄⼀栋楼单独进⾏管理,加上电⼦保安监控设备,保证⼩区的安全。(六)“精细化设计”理念
要实现“中⼩套型”和“中低价位”双重⽬标,必须改变“粗放型”设计,推⾏“精细化
设计”。
“精细化设计”的实质是:
——不放过⼀⼨⾯积的合理利⽤和充分利⽤;
——不放过⼀个创造舒适⽣活的细节;
——不浪费住户的⼀分钱财;
——不浪费国家的⼀点资源。
1、精耕细作。精细化设计要求“螺蛳壳⾥做道场”,合理利⽤和充分利⽤每⼀⼨空间,以化解⾯积紧凑与功能齐全的⽭盾,做到户型⾯积虽⼩,功能基本齐全。要将平⾯功能的利⽤与空间功能的利⽤很好地结合起来,包括各种住宅设施的布置摆放。摆放得合理,就能节省空间。其中,尤其应该重视可调节的空间布局(减少固定隔断)和空间利⽤(如储物吊柜)。
2、精雕细刻。精细化设计要求充分体现个性化。主要是精⼼考虑各种⽣活细节。如⽼⼈、⼩孩的住房有不同的⽣理、⼼理、⾏为特点的要求,应通过设计细节来分别加以适应和满⾜。
3、精打细算。在做好空间定位、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进⾏定量化。采暖、通风、节能、采光、照明、噪声诸多⽅⾯都可以模拟计算。如节能⽅⾯,通过精细化设计,不同朝向、楼层、部位,可以采取有差异的节能措施。从⽽使造价降低。
4、精挑细选。建筑材料和住宅设施要按照实⽤、经济、美观三位⼀体的原则,仔细选⽤。例如,中⼩套型住宅设计应选⽤“轻薄、⼩巧”的建材、部件构件和厨卫设施;在夏热冬冷地区可以适当采⽤外遮阳棚节能措施。
5、精装细修。住宅产品精装修,是提升产品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段。既可确保精细化设计的创意不受损害,⼜能避免⽑坯房进⾏⼆次装修造成的浪费。要逐步淘汰⽑坯房。
(七)“住宅产业化”理念
住宅产业化,也可称住宅⼯业化。其内涵是:
1、以科技进步为先导;
2、以改善住宅使⽤功能和居住环境为宗旨;
3、以提⾼劳动⽣产率和⼯程质量为⽬标;
4、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设计、⼯业化⽣产、装配化施⼯、规范化管理的社会⼤⽣产。
推进住宅产业化,要进⼀步实现以下四个⽅⾯的战略转变:
(1)理念上从“粗放型⽣产⽅式”向“集约型⽣产⽅式”转变。克服诸如认为“中国⼈多、劳动⼒便宜,⼯⼚化不是当务之急,可以慢慢来”等等思想障碍。
(2)实践上从住宅⽣产“⼯地化”向“⼯⼚化”转变。加快从以⾮标准化的分散⼿⼯作业向以标准化、系列化、集成化和规模化的⼯⼚作业转变。
(3)体制上从“分散”向“整合”转变。要把分散在有关部门管理的与“住宅产业现代化”有关的各个环节的各类企业,如开发商、建筑商,以及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服务商等等,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集团、联合体等)整合起来.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形成“协同作战优势”和“品牌整合优势”。
(4)政策上从“单项”向“配套”转变。要利⽤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励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品牌”理念
品牌是⽤来识别⼀个或⼀卖主的商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符号、图案等等。房地产产品的品牌通常就是开发该产品的企业的名称,即所谓“公司品牌”,或“作为组织的品牌”。
——要提⾼品牌知名度。即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存在的牢固程度。当消费者做品牌选择时,熟悉的品牌就会占优势。因此,要使消费者识别和再现你的品牌。创造知名度,⼀是⾼销量;⼆是采⽤传统以外的渠道,如利⽤事件促销、赞助、公
关、赠送样品和其他能引起注意的⽅法。
——要突出品牌个性。差异性是⼀个品牌应具有的最起码的品质特征,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优秀品牌都具有不可模仿或⽆法复制的特⾊,从⽽在同类产品中脱颖⽽出。缺乏个性的品牌,⼀般不可能做⼤做强。
——要培育品牌忠诚度。品牌对企业的价值很⼤程度上是客户忠诚度所创造的。增加摇摆不定和忠诚顾客的忠诚度的⽅法之⼀是发展或加强他们与品牌的联系。
——要提⾼和稳定认知质量。认知质量是指被顾客认识和知道的产品质量状况。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与⽇俱增的关键,是长期稳定的质量和不断创新,并由此建⽴起独特的品牌形象。认知质量通常是顾客购买的核⼼,因⽽它是建⽴品牌识别的最终策略。加强全⾯质量管理,提⾼和稳定质量通常是企业主要的和关键的战略动⼒。认知质量与真实质量会存在偏差。消费者可能会被产品以前质量低劣的形象所误导,⽽不会相信质量提⾼后的新宣传。⼀度品质低劣的品牌要恢复名声⾮常困难,甚⾄是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