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对公司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其风险,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建立分级管控机制,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制定本制度。
2定义
本制度所称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等。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危险源一般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
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GB18218-2009)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下属各部门、项目部(以下简称“各单位”)。
4职责
董事长:对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面负责。
总经理:是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分管安全负责人:对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负直接领导责任。组织、督促各相关单位开展特别重大风险管控工作;定期向安全生产委员会汇报公司危险源风险分级管控情况。
其他业务分管负责人: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危险源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并协调相关资源开展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安全环保部:每季度开展特别重大风险监控、检查工作,并将结果报分管安全负责人;负责组织或参与公司重大危险源及特别重大风险管控相关工作;负责监督、指导各相关部门、各附属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各单位:组织开展本部门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参与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特别重大风险管控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台风等级划分几个等级(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1.2辨识方法及辨识要求
对于设备设施类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等方法;对于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GB18218-2018。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全面辨识是为全面掌握管辖范围内安全生产风险,全面、系统地对管辖范围内安全生产活动开展的风险辨识(例如年度安全风险辨识);专项辨识是为及时掌握管辖范围内重点业务、工作环节或重点部位、管理对象的安全生产风险,对管辖范围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安全生产风险辨识(例如台风专项风险辨识/消防专项风险辨识)。
各单位每年12月份应组织制定下一年度风险辨识计划,包括辨识范围、方式、程序及实施时间。
全面风险辨识应由各单位定期组织实施,每年不少于1次。专项辨识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定期展开。
5.2风险分级
5.2.1风险等级划分
风险等级分为特别重大(红)、重大(橙)、较大(黄)、一般(蓝)4个等级。各等级对应标志如表1所示:
风险等级及标志
风险等级 | 标志 |
特别重大 | |
重大 | |
较大 | |
一般 | |
5.2.2风险等级评定方法
公司采用的风险等级评定方法有风险矩阵法(LS)和格雷厄姆评价法(LEC)。根据风险实际情况选择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详见附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直接归为特别重大风险:严重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的;曾经发生过事故、事件的,且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的;经辨识为重大危险源的;其他经公司认定为特别重大风险的。
5.2.3各单位危险源辨识、危险源风险分级后,列出风险清单。
5.3风险报告和备案
5.3.1特别重大风险:各单位特别重大风险,应立即向安全环保部报告和备案,安全环保部梳理后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并报集团安全监督部及将本单位重大风险有关信息通过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登记,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向属地综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登记(含重大危险源报备)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真实。
5.3.2重大风险:各单位重大风险,应向安全环保部报告和备案。
5.3.3较大、一般风险:公司本部较大、一般风险,各单位自行登记。
5.4风险管控措施制定与落实
5.4.1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可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注意落实公司、各单位的管控责任。
5.4.2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变更现有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1)消除(直接消除危险源);
(2)替代(用危险性小的危险品替代危险性大的危险品,使危险性减小);
(3)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工艺设计、使得危险源的量减少、诱发因子减少);
(4)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通过有效的管控措施,人为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5)个体防护装备;
(6)应急管理。
5.4.3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5.4.3.1特别重大风险:公司特别重大风险,公司、各相关单位、安全环保部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并负责具体落实;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现状各单位每月报送业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每季度报送安全生产委员会并报集团安全监督部。
5.4.3.2重大风险:公司重大风险,各相关单位应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并负责具体落实;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现状各相关部门应每季度报送至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每半年度报送安全生产委员会。
5.4.3.3较大风险:公司较大风险,各相关单位应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并负责具体落实;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现状各相关部门应每年度报送至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每年度报送安全生产委员会并报集团安全监督部。
5.4.3.4一般风险:公司一般风险,各相关单位应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并负责具体落实。
5.5风险监控与检查
5.5.1风险监控与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建设情况;风险登记、监测管控等落实情况;风险应急措施和应急演练情况等。
5.5.2特别重大风险:公司特别重大风险,安全环保部每季度进行监控、检查,各相关单位每月进行监控、检查,风险所在场所负责人每周进行监控、检查,每个特别重大风险点应设立
直接责任人,风险点直接责任人每日进行监控、检查。
5.5.3重大风险:公司重大风险,安全环保部每半年度进行监控、检查,各单位部门每月进行监控、检查,风险所在场所负责人每周进行监控、检查,每个重大风险点应设立直接责任人,风险点直接责任人每日进行监控、检查。
5.5.4较大风险:公司较大风险,各单位每季度进行监控、检查,风险所在场所负责人每月进行监控、检查。
5.5.5一般风险:公司一般风险,各单位每半年度进行监控、检查。
5.6记录及存档
各级单位应详细记录本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情况,并将相关文档材料进行存档,纳入安全管理档案。特别重大风险应单独建立清单和专项档案。
5.7持续改进
公司每年度结合安全考核工作机制,组织对各相关部门、各附属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运行
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持续改进。
6记录
6.1风险辨识清单
6.2风险评价方法
7附则
7.1本制度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并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7.2本制度由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