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
台湾民俗
--------------------------------------------------------------------------------
07年04月05日14:55  华夏经纬网
台湾庆典活动可分为中华传统节庆、地方民俗庆典与原住民祭典等种类。其中“春节”、“端午节”及“中秋节”为三大主要传统节庆;而台湾各地由宗教活动或习俗所传承的民俗庆典,如东港王船祭、大甲妈祖遶境、台南盐水蜂炮等,也极富地方信仰及文化特。虽然每个节庆的发展历史有所不同,但大多含有祈福、消灾和团圆的寓意,且各项节庆的活动内容五花八门,除了敬神、祭祖仪式之外,大多还加入抬轿、踩高跷、八家将、车鼓阵、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使得节庆活动相当热闹精彩。
除了地方节庆外,居于山林海滨的台湾原住民,为祈求农作和渔猎丰收,也经常举办各项祭典,如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等,藉其来表达虔诚的敬仰。台湾原住民共有十二族,由于各族间的信仰及祭典活动不同,更增加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多样及可看性。
台湾有相当多样化的节庆及民俗活动,除了能让人感受欢乐热闹的气氛外,更可以了解台湾的人文信仰及生活智慧,而成为极受欢迎的一项观光活动!以下挑选台湾最具代表性、且活动最盛大的传统节庆与原住民祭典活动,让您体会台湾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面貌。
农历1月1日~农历1月15日
春节气氛以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这段期间最为浓厚,民间俗称“过年”,含有辞旧迎新之意,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从春节前夕到农历大年初五之间,民间遵行多项习俗。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开始“扫尘”,此意味着将晦气恶运扫除出门,有破旧立新之意;扫尘后紧接着准备做年糕(年糕含有”步步高升”之意);农历12月29日即”小过年”当天,每家每户都会贴上”春联”及”年画”,籍以敬神祈福,有吉祥讨喜之意。
农历12月30日除夕夜合家会一起”围炉“吃年夜饭,有几样菜是必吃的,如"长年菜"代表长寿、"菜头"代表好彩头、"鱼"带表年年有余、"菠萝"代表好运旺来、"元宵"则有财源广进的意义。在吃完年夜饭后,长辈会发给晚辈红包带(即压岁钱),有互讨吉利、祈求平安的意思。“守岁”在民间含有祈求父母长寿之意,通常从家人齐聚吃年夜饭开始,直至午夜12点一到,纷纷燃放鞭炮欢庆新年到来,含有对过去一年的感怀及对未来一年新的期望。除此之外,春节的习俗还包括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初四接财神、初五开市、初九拜天宫(玉皇大帝)等。
农历1月15日
农历1月15日是元宵节,一般称为“小过年”;根据旧俗,农历
春节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才算告一段落。在众多节庆中,元宵节受重视的程度仅次于农历春节,因此有关它的庆典特别多。一般除了祭祖、猜灯谜、吃元宵汤圆外,最热闹的要属“迎花灯”及“放天灯”了﹗另外,台南的盐水蜂炮也是元宵节当天的重头戏。
“灯笼”向来被视为元宵节的代表,全台北、中、南各地都有许多灯节活动庆祝,其中最热闹的要属“台湾灯会”、“台北灯节”、“高雄灯会”。
台北灯节在中正纪念堂一连举办多天,以元宵节当天掀起最高潮。当晚不仅有热闹的点灯及猜灯谜等活动举行,最受瞩目的还是立在广场中央一座以该年生肖的大型主题灯会。
此外,环绕中正纪念堂四周还有各式传统花灯、现代化电动花灯起大型主题花车等展示。
高雄灯会则选在景致优美爱河举办,于爱河两旁及五福路、和平路、广州街等路段均有花灯展示,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吸引大量人潮观赏,为高雄市的重要盛会之一。
平溪放天灯是元宵节当晚另一项精彩的活动。追述平溪天灯的由来,主要因台北县平溪乡地处偏远山区,早年入山开拓者常遭杀害抢劫,为便于通信,乃以放天灯的方式来互报平安。流传至今,平溪放天灯已不再具有互通信息的功能,而演变成元宵夜的一项观光活动,成为游人许愿祈福的象征物。
“北天灯、南烽炮”,元宵夜除了放天灯之外,台南县盐水镇武庙的蜂炮也闻名中外。据说起由来是因为
清光绪年间,盐水一带瘟疫流行,致使当地百姓生计困难,故传求关圣帝君显威灵、出巡遶境,从1月13日至1月15日一连三天,所到之处,百姓施放烟火鞭炮,藉以去除瘟疫﹔此后,盐水镇一带果然归于安宁。
百姓为感念关圣帝君的神威,遂明订每年元宵节当天燃放烟火,并举行”关帝遶境”。随着观光风气盛行,盐水镇蜂炮的提前在元宵节前夜(农历1月14日)开始引燃。当神轿抵达时,附近商家、住户蜂拥而上将蜂炮抬出点燃,一时飞炮冲天,顿时将盐水镇化做一座不夜城。
农历3月
17世纪以来,马祖随着闽南一带的移民信众分灵来台奉祀后,即成为台湾民间百姓普遍的信仰。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是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绕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大甲镇澜宫进香活动一般于农历3月不定期举行,整个队伍加入了许多精采的庙会活动,包括神像戏偶、戏班、绣旗、花车
、舞龙舞狮等,经彰化员林、云林西螺、虎尾到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历时八天七夜。
中元节一共几天
行进中,迎马祖队伍受到各地善男信女热烈欢迎,百姓们纷纷准备牲礼素果膜拜,燃放鞭炮、焚香祭祀。直到妈祖从嘉义新港奉天宫回銮时,再一次掀起活动高潮,沿途数十万名信徒大摆流水席招待亲友及香客,锣鼓喧天、万人空巷。
农历5月5日
端午节于春节、中秋节变成三大节日,因其由来和习俗,几乎都和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有关,故民间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最普遍的习俗为“划龙舟”和“吃粽子”。据说早年屈原投江而死,人们为搜救他,纷纷驾舟楫在江面来回寻,此后逐渐演变成龙舟竞渡。
时至今日,划龙舟已是一项遍及海内外的观光活动,全台北、中、南各地(如台北新店碧潭及基隆河、宜兰县冬山河及礁溪乡二龙村、彰化鹿港镇、高雄市爱河等),每年均有大型龙舟竞赛,近年还扩大举办国际邀请赛,邀请国外朋友共襄盛举。
包粽子习俗是为防屈原身躯被鱼虾啃蚀,人们于是在竹叶中装进米食投入江中喂食江鱼,传承至今,及演变成一项普遍习俗。除此之外,另有各种旧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如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榕枝等,藉以驱避蚊虫;悬挂钟馗画像、佩带香包及饮雄黄酒还等以保平安。
农历9月
烧王船祭典为台湾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王船祭”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说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东港烧王船”祭典为期8天7夜,包含请王、过火、遶境、宴王、送王等诸多仪式。整艘王船仿古战船而建,以纸和木材搭建,造价数百万,雕工精细华美。依照惯例,在烧王船之前,东隆宫会为王爷及部属们添配许多航行中的必备品,如梳洗、衣服、食物、神轿、桌椅等,并且举行盛大的”宴王”仪式,以突显祭典之隆重﹔“送王”仪式选在凌晨实时开始伴随着一连串鞭炮声,王船缓缓起航,接着引燃熊熊大火(寓意将不好的瘟神邪神押解上船),连同代天巡狩的王爷一起离开,祈求平安降福。
农历7月15日
农历7月俗称“鬼月”,在传统习俗中,从农历7月1日凌晨起地府鬼门开到农历7月29日鬼门关的这段期间,民间为祈求消灾解厄、诸事顺利平安,各地均举办大大小小的祭典,尤以7月15日中元节这一天达到祭典的最
高潮。其中如基隆市政府举办的“鸡笼中元祭”、宜兰县头城及屏东县恒春的抢孤,都是中元节重要的传统习俗。
中元普渡
在民间传统中,每到中元节这一天,家家互互都会准备牲礼、果品、鲜花等到庙前或自家门前祭拜,并请道士念经以超渡各方孤魂,即所谓的“中元祭”,又称“中元普渡”。
放水灯
放水灯由来已久,其主要用意在替水府孤魂照路,招引鬼魂上路来享用祭品,以祈求亡魂早日投胎转世,水路两界相安无事。
鸡笼中元祭
鸡笼中元祭(基隆旧称“鸡笼”)始于1854年,是全台中元节庆典中最热闹且最具特的代表。每年农历7月1日于基隆市老大公庙举行开龛门仪式,自此揭开鸡笼中元祭的序曲;接着,在农历7月12日前后,除在中正公园的主普坛进行点灯仪式外,还有各姓宗亲迎斗登遶境的活动。整个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在最后放水灯仪式,在农历7月14日午夜举行,据说水灯漂的愈远,即表示该性是当年运道愈旺。到了农历7月15日中元节当天,再中正公园主普坛、庆安官及西二码头等处另举行祭祀普渡。
抢孤
抢孤也是中元节重大的庆典之一,台湾目前只剩下宜兰县头城镇及屏东县恒春镇两地举办,其中又以头城抢孤规模最大也最热闹。
早年在闽粤先民入垦宜兰的过程中,许多人受到天灾、人祸、疾病而命丧异域,因恐祭祀无人,魂魄无所归依,便于每年中元普渡时举行抢孤仪式悼念先人。头城由于是开垦宜兰之首,因此附近八大庄居民便联合举办超渡法会,并选定农历7月29日关鬼门这一天,盛大举行抢孤活动。不过由于抢孤危险性高,目前不定期举办。
抢孤庆典当天,以12根涂满牛油的孤柱架成一座孤棚,顶端还有一个倒翻棚,上面竖以13根孤栈含旗竿,并将祭品挂于其上以祭告天神。整个活动在子夜子时掀起最高潮,凡参加抢孤的勇汉5人为一组,每组以一根绳索为工具,待锣声响起时,各组以迭罗汉的方式向上攀爬并刮去牛油以利爬行,最后由率先夺得孤栈上的金牌及顺风旗者取得优胜。
农历8月15日
中秋节又称“月节”,在所有节庆中,它是最富浪漫气息的节日。由于中秋正值秋季之中,为农作收获的时节,早年人们总会在这一天祭拜土地感谢丰收,由于隐含合家团圆之意,因此,一般人常以“花好月圆人团圆”来点出中秋节的内涵。
由于中秋节的活动大都与月亮有关,因此自古以来被视为拜月亮的节日,主要活动包含拜月、祭土地、走月亮、吃月饼等,都是从月亮衍生而来的习俗。其中”走月亮”是指中秋夜当着明月清风到郊外散步赏月;“吃月饼”则
意味着团圆美满;此外,还有“吃柚子”的习俗,取“柚”与“佑”谐音,代表受月亮护佑之意;至于“烤肉”,则是近来中秋节兴起的活动,在月光下与家人朋友齐聚ㄧ堂,也是一种团圆的象征。 
台湾原住民公分阿美、泰雅、北南、布农、排湾、雅美、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及太鲁阁族等12大族,尝试与大自然接触、依赖天地维生的结果,致使他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又因各族间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略有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祭典风貌,入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很具观光价值。
国历7、8月  “丰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动,于每年7、8月间举办。丰年祭中常见的祭典仪式包含有成年祭、迎宾舞、丰年舞、耕种五、捕鱼祭等,整个过程包含“迎灵”、“宴灵”和“送灵”三阶段,早年为期8~15天,活动内容较单纯,以男子年龄阶层为组织,妇女是不能参与的;近年许多旧俗和禁忌略有改变,除了祭典天数缩短、宗教仪式简化外,并在活动中加入赛跑、拔河、射箭等竞技活动助兴,一般游客也可加入同欢。
国历4~5月
打耳祭是布农族ㄧ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约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举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猎、射耳、烤猪肉、分猪肉、抢祭、夸功庆、成巫祭等几个主要活动。
传统的”打耳祭”,在祭典举行前成年男子都必须上山打猎,将猎物的耳朵割下挂在木架或树枝上,让全村的男子轮流用弓箭射击;而年幼的孩子则由父兄陪伴,到场中练习射击,如此可训练他们日后成为狩猎的高手。布农族人以往射击鹿耳来祈求农作及狩猎的丰收,近年来,渐渐改射山猪耳替代。
国历2月15日
战祭(Mayasvi玛雅斯比)是邹族部落中最神圣的祭典,早年依征战及狩猎的情况择期举行,如今则明订于每年国历2月15日,由达邦及特富野二社轮流举办,固定于男子聚集会所(库巴)举行。
邹族的战祭又有“凯旋祭”、“人头祭”、“敌首祭”、“迎神祭”等之说法,其主要供奉征战之神,即战神和司命神,除向其其求战力外,也藉此求得神灵的庇佑,并含有激励族人士气的功用。
祭典大致分成:预备活动、正典、歌舞祭、结束祭四大阶段,从迎神曲开始,紧接着颂神歌舞持续3天2夜,在最后ㄧ天午夜12点吟唱送神曲后结束。
农历10月
“矮灵祭”是赛夏族最重要的1项传统祭典,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约在农历10月15日左右农作物收成之后举行,为期4天3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