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
专题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DNF二次觉醒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4.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5.下图是何剑士先生在1911年创作的革命漫画《小磨香油》。它表达的主旨是(  )
列强愚弄百姓,排斥工业文明 政府榨取百姓,满足列强贪欲 唤醒民众意识,激发革命斗志 百姓轻信政府,迎合列强需要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上的文字是,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对下面《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C.民族资本受外国压迫发展缓慢
D.两类资本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
10.(2015湖南株洲一模)19022,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律例19033,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1,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
A.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11.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 913,民主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12.1920,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奋斗、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二、非选择题
13.(2015河南开封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
自然经济
战国后期各国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的成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八国联军侵华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
,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4.(2015湖南怀化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到集体的
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华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体内的和谐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