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8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28讲讲义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2.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展。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新中国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一般说来,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一五"计划时期(1953 - 1957年) ,城市化基本上稳步发展。三年经济恢复以后,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并逐步发展,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中国城市人口 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5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12.5%,
1957年城市人口达到9949 万人,城市化水平15.4% 。
""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8 -1965年)。这一阶段先是随着时期工业
生产的人海战术导致了农村人发性地涌入城市,导致了过度城市化;接下来由于城市不
堪重负而不得不调整城镇设置标准、动员大批城市人口返乡,出现了第一次反向城市化。""时期(1966 - 1976年)
,中国经济波动频繁,城市化进程也起伏很大。前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和知识分子被迫迁往农村等,造成了第二次反向城市
化。1971年后,城市化水平下降速度减缓。
改革开放以后(1977年以后)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步入正轨,城市化进程开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城市数量、城市人口数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得到了稳步提高。目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6.1%
。这一水平与世界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是偏低的。
(2)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来自国家和政
府。非农产业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由政府确定,建设资金由国家和政府划拨。这是一种典型的
一元形式的城市化机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加强,小城镇发展在城
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项目建设、城镇发展过程中,来自农村的力量越来越
不可忽视。同时,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的海外资金,合资和独资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也
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形式。
(3)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明显
建国后50年来,中国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增加的速度非常快。1996年100万人口以上 的城市已经有34个, 50
-10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44个。目前,全国共有建制镇1. 78万
个。在建国以来5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变动比较明显。50年代末,
由于的影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增加比较明显,而中等城市数量反而有所减少。文
革期间,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最为典型。80年代后期,由于开始注重发挥中心城市
的作用,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才有了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几十年间我国采取了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但直到80年代后期,小城市的数量才有显著增加。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除京津沪三直辖市外(不含港澳台地区) ,城市化
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华北、西北,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
青海等省区。中等城市化水平的省区主要在沿海和中部地区,如广东、湖北、山西等省
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如云、贵、川、桂、湘、豫、皖等省
区。东部沿海一些省区,如江苏、山东等的市镇非农业人口绝对数很大,但其反映城市化
水平的指标并不比新疆等省区高。我国城市化程度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
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个省区的城市化水平, 不仅与工业化进展有正相关,而且与人口密度有负相关。
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二)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 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
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
平。主要指标法简单明了,通用性强,是目前城市化测度的主要方法。目前使用的指标主直辖市有哪几个城市
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土地利用指
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因而称为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定指 标。
但是由于人口转移只是城市化过程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用人口比例指标也存在着 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其局限性,国内外学者在分析城市化问题时,还辅以其他指标反映城市化的
进程,如城市人口的增长动态、城市数量的增长情况、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及人口的增长 动态等。
(2)复合指标法
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
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而通用性差。所以,复合指标法多是对具体城市
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比较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复合 指标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度等。
2.城市化预测方法
(1)综合增长法
该方法是利用历年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资料,通过复利公式,计算预测期限可能达 到的发展水平,其数学表达式为:
Yt = (1 + R)tYo(t = 1,2,3……n)
式中:Yt——t年的城市人口预测值;
R一一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Yo——某年的城市人口数;
t一一年限。
并通过相同方法预测区域人口,计算出城市化水平。
(2)时间趋势外推法
又称时间相关回归法,采用历年城市人口(或城市化水平)和时间数据进行回归分
析,建立回归公式,并将预测期限的年份数值代入,从而预测发展水平。当根据实际资料
建立回归模型后,还必须检验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和标准差,以确定其可靠度。
根据实际增长曲线的不同,所采用的回归公式有线性回归法、指数回归法、对数回归 法和生长曲线法等,其回归公式分别为:
线性回归: y=α+ bt
指数回归: y=α+ bt
对数回归: y=α+blgt
生长曲线回归: y = 1/ (1 +ae- bt) (a,b>0)
式中Y一一第t年的预测值;
α、b一一参数;
t一一时间变量(t=l, 2,3……n)o
其中以生长曲线法最为复杂,也最为完善。生长曲线法又称逻辑斯缔( Logistic)曲 线,来源、与诺瑟姆(
Northam)对城市化进程曲线的研究,该曲线又称诺瑟姆曲线,呈明
显的拉伸的"S"形,即集中化阶段,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在发展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
加;到成熟阶段,趋于减慢和相对稳定发展。与生长曲线相同。生长曲线法
用于城市化水平预测时的优点是不会像线性和指数回归那样会随着年份的延伸而使城镇化 水平大于100%
。此外在公式中将分子1替换为城市最大人口规模则可以进行城市人口的 预测,使用于在明确城市发展最大容量限制情况下的城市人口预测。
(3)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
该方法是用来处理城市人口数量与影响的变量(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粮食
商品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等)的相关关系进行预测,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其中
应用较多的是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人均GDP表示。
实际研究证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之间的拟合最好的关系为对数关系, 即经济
发展水平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是逐步减弱的。其数学表达式为:
Y=α+ bIgX,其 中Y为城市化水平, X为人均GDP。
由于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更精确预测城市化水平,有时采用多元回归的
方法。该方法首先全面列出影响城市化的各个因素,并相应地计算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 较大的因素应列入回归方程中,建立二元回归或多元回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