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对比阅读练习
(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浯溪之口,有异石焉。高六十余丈,周回四十余步。面在江口①,东望浯台,北临大渊,南枕浯溪。唐亭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傍檐。瀛洲②言无,由此可信。若在亭上,目所厌③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④厌者,零雨;方暑⑤厌者,清风。呜呼,厌不厌也,厌犹爱也。命曰:“唐亭”,旌⑥独有也。
(选自元结《唐亭记》)
【注】①江口:湘江。②瀛洲:传说中的仙山。③厌:同“餍”。本是饱的意思,引申为满足。④霜朝:秋天。⑤方署:夏天。⑥旌:表彰,表明。
1.(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异木夹户 户 : (4)若在亭上 若:
2.(4分)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目所厌者,远山清川。
3.(4分)【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分别概括出来。
(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陂怎么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5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念无与为乐者(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4分)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两篇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陶文描绘了“ 之美”,苏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苏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前两空每空仅限两字)
7.(4分)“月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8.(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
(3)人问其故( ) (4)造门不前而反( )
9.(2分)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啸咏良久 良多趣味 B.何可一日无此君 吾日三省吾身
C.素闻王名 素味平生 D.闻君善吹笛 闻道龙标过五溪
10.(2分)用“/”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 大 雪 眠 觉 开 室 命 酌 酒 四 望 皎 然
11.(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12.(4分)【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寻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结合访友目的、原因、结果、情感等方面考虑)
(14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幕朱家、郭解③为人,间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链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选自《方山子传》,有删节)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愤(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黄州。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信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过岐亭 ④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1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吾故人陈惜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5.(2分)请用“/”给【乙】文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6.(4分)面对不幸的际遇,苏轼和方山子各自是怎么做的?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④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⑤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⑥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①黄州:元丰三年至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②相:察看。③庞安常:人名。民间名医。④绝:超过。⑤蕲水:旧县名,属今湖北浠水县。⑥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
17.(2分)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18.(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遂往求疗 (4)水极甘
1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20.(4分)结合两篇文章说说苏轼经历贬谪后是如何面对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