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红楼梦选读》导学案(教师版)
课 题:《黛玉葬花 》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阅读原著第二十三回、二十六回、二十七回、二十八回
二、基础知识积累:
1、林黛玉居住在 潇湘馆 , 贾宝玉居住在 怡红院 , 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
2、“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句诗出自 林黛玉 所唱的 《葬花吟》
3、《红楼梦》是一部一百二十万言的宏伟巨著,被誉为 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式 的长篇小说。
三、课文探究导引:
1、简述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提示:黛玉担心宝玉受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去怡红院看看,却因晴雯生气不给开门,黛玉
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有说有笑,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第二天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并写下《葬花吟》。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两人之间又是负气、解释、剖白、决绝……最后又一次言归于好。
2、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诗歌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当然,《葬花吟》中也有浓重的消极颓伤的情绪。
3、试分析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哪些言外之意?(教参P33)
提示:(1)有黛玉身后憔悴、“泪尽夭亡” 的暗示,还暗示了死亡的时节以及死时的寂寞等情况;(2)超越黛玉个人借花喻己、葬花自悼的具体意象,暗示大观园女儿“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归宿。
4、简述黛玉第一次葬花的原因 。
提示: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5、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比较两次葬花的异同。
提示:教参P34--36
四、提出疑惑: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新发现或疑惑,请把它列出来。
板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红楼梦选读》教案
课时编号: 课题:《黛玉葬花 》 第一、二课时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丁贵霞 备课时间:2012年2月9号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 1、结合高一已学的《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2、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
教学重点 | 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 ||
教学难点 | 通过《两次葬花》的对比,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 ||
学法指导 | 自读、研讨 | ||
教 学 过 程 | 个人复备 | ||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黛玉葬花》视频导入(40分钟) 教师总结: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导学案一》) 三、问题探讨: 1、简述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明确:黛玉担心宝玉受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去怡红院看看,却因晴雯生气不给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有说有笑,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第二天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并写下《葬花吟》。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两人之间又是负气、解释、剖白、决绝……最后又一次言归于好。 2、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诗歌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当然,《葬花吟》中也有浓重的消极颓伤的情绪。 3、试分析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哪些言外之意?(教参P33) 明确:(1)有黛玉身后憔悴、“泪尽夭亡” 的暗示,还暗示了死亡的时节以及死时的寂寞等情况;(2)超越黛玉个人借花喻己、葬花自悼的具体意象,暗示大观园女儿“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归宿。 4、简述黛玉第一次葬花的原因 。 明确: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4、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比较两次葬花的异同。(课本P34) 明确:教参P35 四、拓展: “花”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列举一些你熟悉的用“花”的形象传情达意的诗句并加以解释。 (见教参P36) 五、推荐文本: 读本《寂寞联诗》 《香菱学诗》 六、完成“巩固案” | |||
板书提要 | |||
教学反思 | |||
板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红楼梦选读》巩固案(教师版)
课 题:《贾府概况》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仁宗闻而嘉之。 (《宋史•赵尚宽传》)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断句。(6分)
尚 宽 曰 土 旷 可 益 垦 辟 民 稀 可 益 招 徕 何 废 郡 之 有 乃 按 视 图 记得汉 召 信 臣 陂 渠 故 迹 益 发 卒 复 疏 三 陂 一 渠
【答案】尚宽日/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
2、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具体表现。(4分)
答:①疏通原有的湖泊沟渠,灌溉农田:②增挖数十条支榘,互相灌溉;③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归来的百姓;④甩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从事农业生产。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B. 《凤凰涅槃》传达出一个古老民族觉醒之时的深刻的悲愤。诗中凤凰的自焚,天狗的狂叫乃是与旧社会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C.《家》中高家为避血光之灾致使瑞珏在难产中去世,这让觉新突然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D.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陂怎么读E.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B、E 【解析】B项中《凤凰涅磐》中没有“天狗”的形象。E项中说这句话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4、下列关于名著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红楼梦》贾府妹中,迎春、探春、惜春的父亲是贾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他想作好官,但可惜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
B、在巴金的《家》中,作者对梅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迷信的迫害。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
都收在《呐喊》中。
D、《雷雨》是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发生在有浓厚封建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纠缠着父子母女两代人性爱和血缘关系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本质。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一首诗,一首叙述诗。
E、桑提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他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要表达的思想——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必须具有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A、C (A、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C、《祝福》收录在《彷徨》中)
二、综合拓展提升:
1、请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二十三回)
答: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把黛玉比作崔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头”。宝玉与黛玉都体味到《西厢记》的“果然有趣”,可是《牡丹亭》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却只能使黛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2、《葬花词》是黛玉抒情诗的代表作,充分体现黛玉其人其诗的独特个性和独特风格,从这首诗试分析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热烈而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对于她这个寄人篱下,身子染病,且又出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的大家庭里,这简直是不可能。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摆脱自己的不幸的命运,“愿侬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表现她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同时在《黛玉葬花》中也反映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如生命的悲哀;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叹,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黛玉葬花》及《葬花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请概括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明确: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