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案[5] 文言文阅读
考案[5]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
..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
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
..,复言于朝,用为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
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
..草野之间亦少可用
之才,社稷
..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陂怎么读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解析】画波浪线标点如下: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百姓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民。
C.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解析】禄养,古人认为官俸本为养亲之资,“禄养“即为以官俸养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宋仁宗支持。
【解析】A项“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有误,应是曾巩带来王安石的文章给欧阳修看;B项“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有误,文彦博荐未拒绝;D项“得到宋仁宗的支持”有误,应是宋神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5分)
译文:把粮食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中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2)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5分)
译文: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世俗之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迂腐且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任知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转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恬淡甘于做低等官职,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
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
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好的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
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是不效法先王的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末期,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用,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希望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初,浑瑊遣兵马使李朝寀将兵戍定平。瑊薨,朝寀请以其众隶神策军①,诏许之。杨朝晟疾亟,召僚佐谓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帅多自本军,虽徇众情,殊非国体。宁州刺史刘南金,练习军旅,宜使摄行
军,且知军事,比朝廷择帅,必无虞矣。”又以手书授监军刘英倩,英倩以闻。军士私议曰:“朝廷命帅,吾纳之,即命刘君,吾事之;若命帅于他军,
彼必以其麾下
..来,吾属被斥矣,必拒之。”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辛卯,
上复遣高品薛盈珍赍诏诣宁州。六月甲午
..,盈珍至军,宣诏曰:“朝寀所将本朔方军,今将
并之,以壮军势,威戎狄
..,以李朝寀为使,南金副之,军中以为何如?”诸将皆奉诏。丙申,都虞候史经言于众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胄二千。”军士皆曰:“李公欲内麾下二千为腹心,吾辈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众曰:“弓刀皆为官所收,惟军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南金曰:“诸君不愿朝寀为帅,宜以情告敕使。若操甲兵,乃拒诏也。”命闭门不内。军士去,诣兵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固曰:“诸君能用吾命则可。”众曰:“惟命。”固曰:“毋杀人,毋掠金帛。”众曰:“诺。”乃共诣监军,请奏之。众曰:“刘君既得朝旨为副帅,必挠吾事。”诈称监军命,召计事,至而杀之。戊戌,制以李朝寀为邠宁节度使。是日,宁
州告变者至,上追还制书
..,复遣薛盈珍往诇军情。壬寅,至军,军中以高固为请,盈珍即以上旨命固知军事。或传戊戌制书至邠州,邠军惑,不知所从。奸人乘之,且为变。留后孟子周悉内精甲于府廷,日飨士卒,内以悦众心,外以威奸党。邠军无变,子周之谋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有删改)【注】①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B.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C.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D.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解析】“夜”是时间状语,后断开。“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的主语是众将士,“刘南金”是“造”的宾语,而“欲奉以为帅”是“造”的目的。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项。“节度使固我所欲”是个完整句子,后应断开。“然”领起表转折的句子,前要断开,排除C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解释为“部下”,也可用于对将帅的敬称。
B.甲午,干支纪法之一。本文用来纪年,与历史上的“甲午战争”用法相同。
C.戎狄,古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
D.制书,在唐代是指皇帝下达命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或褒奖嘉勉官僚。
【解析】B项,“本文用来纪年”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可知,文中的“甲午”“己丑”都是纪日的,而不是纪年。如“六月甲午”甲午放在月份后显然表示的是某一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在浑瑊去世后,李朝寀请示将自己的部众划归神策军。朝廷不但允许,而且派使臣准备任命他和刘南金为正、副节度使。
B.杨朝晟在病情加重时,召集僚属商量新帅人选,认为刘南金熟悉军事,适宜暂且掌管军中事务,以等待朝廷任命新主帅。
C.军士们请兵马使高固掌管军务。他先是逃避,后迫不得已才与大家请监军奏报朝廷更换节度使,可见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D.在人事变动、军心不稳之时,邪恶之徒想要趁机发动变乱。所幸孟子周采取措施,内外兼顾,邠州军队才没有发生变乱。
【解析】C项,“可见是个贪生怕死之徒”的说法不当。高固的逃匿并不是贪生怕死,最初是不愿与这些将士一起谋反;而且他被搜到之后,说的一番话也表现他比较正直、仁慈,不主张杀人越货,这并不是贪生怕死的表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5分)
译文:己丑,德宗派遣中使前往朔方察看军中的情势,军中将士多数亲附刘南金。
(2)诈称监军命,召计事,至而杀之。(5分)
译文:(众人)假意声称监军下达命令,传召他计议事情,刘南金一到,大家便将他杀了。
【解析】第一句的采分点:“往”,前往;“察”,考察;“与”,亲附、支持。第二句的采分点:“诈称”,假意称;“计事”,谋划商量事情;“而”,表顺承,可译为“就”。
【参考译文】
当初,浑瑊派遣兵马使李朝寀领兵戍守定平。浑瑊去世以后,李朝寀请示将他的部众隶属于神策军,德宗颁诏答应了他的请求。杨朝晟病情加剧,便召集僚属对他们说:“我肯定不行了,对朔方军主帅的任命,人选往往出自本军,虽是顺从大家的意愿,但实在不符合国家的体统。宁州刺史刘南金熟悉军事,最好让他代理行军司马,暂且掌管军中事务,及至朝廷选任节帅时,就肯定没有忧虑了。”杨朝晟又把亲笔书信交给监军刘英倩,刘英倩又上报朝廷闻知。将士们私下议论说:“朝廷任命主帅,我们是接纳的,即便是任命刘君,我们也是侍奉他的。倘若从别的军队中任命主帅,那位主帅肯定要把他的部下带过来,我们这一班人就会遭受排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抵制此事。”己丑,德宗派遣中使前往朔方察看军中的情势,军中将士多数亲附刘南金。辛卯,德宗再次派遣高官薛盈珍携带诏书前往宁州。六月甲午,薛盈珍来到军中,宣布诏旨说:“李朝寀率领的军队本来属于朔方军,现在准备将此军与你们合并,以便壮大军队的声势,威慑异族之人,任命李朝寀为节度使,让刘南金任他的副职,军中将士认为怎么样呢?”各将领都接受了诏命。丙申,都虞候史经对大家说:“李公命令收缴弓箭刀剑,并且送去两千套盔甲。”将士们都说:“李公打算收纳自己的部下两千人,作为亲信,我们这些人的妻子儿女还能得到保全吗?”夜间,大家来到刘南金处,打算拥戴他出任主帅,刘南金说:“出任节度使,固然是我所愿意的。
然而,如果不是由天子任命的,那就不合适了。难道军队中就没有别的将领可以拥戴了吗?”大家说:“弓箭刀剑全被长官收缴去了,只有军事府还储藏着铠甲兵器,我们打算凭着军事府的武器聚众起事。”刘南金说:“如果诸位不愿意让李朝寀担任主帅,最好将其中的情由告诉圣上的使者。假如动起武来,就是抗拒诏命了。”于是刘南金让人关了门,不让众人进去。将士们离开以后,又到兵马使高固那里去,高固逃避开来,但将士们还是将他搜寻到了。高固说:“如果诸位能够按我说的去做,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大家说:“唯命是听。”高固说:“不得杀人,不得掳掠钱财布帛。”大家说:“是。”于是,高固与大家一起到监军那里,请监军奏报大家的要求。大家说:“既然刘君得到朝廷的旨意,出任副主帅,他肯定要阻挠我们的事情。”大家假意声称监军下达命令,传召他计议事情,刘南金一到,大家便将他杀了。戊戌,德宗颁发制书任命李朝寀为邠宁节度使。就在这一天,报告邠宁州变乱的人来到朝廷,德宗将制书追回,再次派遣薛盈珍前去刺探军中的情势。壬寅,薛盈珍来到军中,军中将士请求任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