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 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③刍:喂牲畜的草。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 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陂怎么读(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2.古诗文阅读
夜过西湖[宋]陈起
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 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3.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出来并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②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②霰(xiàn现):小雪粒。
(1)诗中用“野外”、“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
(2)有人说,陶渊明的诗歌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请结合这首诗和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11.诗歌赏析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 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破阵子”是本词的, 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16.(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 )。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B.雨中草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体裁)诗,从内容上是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19.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20.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时间;青灯
(2)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2. (1)“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2)示例:不可以。原题中的“夜”字点明时间,与诗句中的“三更月”相吻合;从“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可以体会到佳句偶得的意趣,而“寻”字显得刻意,与诗歌的意境不符 。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要结合全诗意思进行赏析,仔细品味表达效果。“惊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鸥鸟被突然响起的渔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2)细看全诗可见作者是偶然在半夜时分坐船经过西湖,被西湖美丽夜景触动而有了诗兴,作得诗成却无笔墨记录,才无奈地蘸水写在船头上。题目《夜过西湖》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作背景由来。而《西湖寻诗》,则是特意为寻诗作素材而夜游西湖,怎么会不准备好纸笔?明显与诗意不符。
故答案为:⑴“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⑵示例:不可以。原题中的“夜”字点明时间,与诗句中的“三更月”相吻合;从“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可以体会到佳句偶得的意趣,而“寻”字显得刻意,与诗歌的意境不符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