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下蓬中学2006
汕头市下蓬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阶段考试试卷2006.12.16
第Ⅰ卷    阅读鉴赏(66分)
    必考题
一、古诗文阅读(33分)
㈠古诗文默写(6分)
1、 补写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②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㈡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第2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全部废止。陂:池塘,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2、末两句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答:                                                               
                                                                   
㈢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7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书”,指《嘉禾》。  ②指改年号为“元鼎”。  ③“狄”,指狄人的首领侨如。  ④“繄”,音“yī”,句首语助词。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记述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治理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
D、今天不遗斯民                    遗:遗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陂怎么读
A、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C、①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①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直接抒写“喜雨之情”的一组是(   
亭以雨名,志喜也
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③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⑤今天不遗斯民
⑥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记叙文,扣紧喜雨亭的命名,描写了喜雨亭一带的景,抒写了作者的喜雨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B、第一段是总写,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为证,不仅是在说明作者以雨名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最后归结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作者要以雨命亭的缘故。
D、文章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虚实相生,抑扬结合。语言就像诗一样精练、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极大增强了声调美和艺术感染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答: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答: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
答: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从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是由“石头”所作,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化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写实还是写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透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化、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的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而且小说毕竟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节选自王蒙的《<红楼梦>启示录》)
8、对本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既“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B、这种方法使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