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土话饶有趣味
我们的土话饶有趣味
从土话里有趣的称呼所想到的
我来自湖南耒阳的农村。耒阳以傍耒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据说是中华始祖神农发明耒耜之地。市区有造纸鼻祖蔡伦的蔡侯墓、蔡候祠、蔡子湖等古迹。蔡候祠中保存有张飞马槽。三国时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曾做过耒阳县令。【三国演义】有张飞巡视耒阳对庞统先责备  后折服的记载,这个马槽据传就是为张飞喂马后传下来的。城北区有诗圣杜甫墓。甚至我那个村子里的土话也保留了一点“古迹”。作为耒阳人,不免为有这些古迹自豪。
我们的土话,土得非常,特别是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土而有趣。
我们称呼、母亲、祖父用的是一个汉语拼音jia,只是或单或双或声调不同。喊做“嫁嫁-jià  jià  ” ,母亲称呼为“嫁-jià”  ,祖父则叫做 “家家—jiā  jiā” ( “爹”的音变)。你不是我那儿的人,能分清楚吗!奶奶叫成了“冷冷”。婆婆喊做“旮羊-gā yáng”,是“家娘”的转音,我们土话称老人家的“家”念作“gā”,【字彙.宀部】“家,妇谓夫为家”。可见“家娘”即是夫之娘,看来土话里也有“古迹”。伯伯叫成“拔拔-bábá”,可别误认为爸爸。爸爸是叫做 “牙-yá”(是爷的转音)。
介绍张三的老婆说成是”张三老娘”(娘念作羊-yáng )哈!老婆变成了娘。说“李四的媳妇”,可不是李四的老婆,而是李四儿子的老婆,千万别搞混了。叔叔喊做“椒椒-Jiāojiao”。【说文解字】“叔”,从又尗声;“茮” 从艸尗声,“尗”,徐铉反切作子寮切;今人注汉语拼音为“Jiāo”。 “叔”本作“尗”,我们土话念作“Jiāo”可能与此有关。姑姑称为“嫚嫚-màn màn”,不知道对应哪个汉字,可能是“姏姏”,以下是我到的根据。【辞源】“姏”字条读作“mán”解释为老年妇女”。【康熙字典】引用【字彙】说:婦之老者,能以甘言悅人,故從甘。俗呼姏婆是也。
女婿叫作“郎”,岳父喊做“丈老子”,岳母叫“丈母娘”。“丈”念作“tüǎng”。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不好发。土话里的岳父和女婿称为“丈”、“郎”也可算是一点“古迹”。【汉语大字典】对“丈”的第三个解释是:对长辈男子的称谓。如老丈;岳丈……并以【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郎丈两个做贼”作例说明。我查看【西游记】,得知其中的“丈”是岳丈龙王;而“郎”则是龙王的女婿。这应算是古迹吧。
上文说土话里有一点“古迹”,再请看古籍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女部】: “,蜀谓母曰”;三国魏张揖【广雅·释亲】: “,母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有“宋高宗……称其母
韦后为”;明方以智【通雅】: “江南呼母为”。 父亲叫“爷”,【木兰辞】里就有“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很明显,此“爷”字即指木兰的父亲。可见我们土话叫母亲为“(jià)”、叫父亲为爷,确系“古迹”。
这些有趣的称呼是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现在人民文化程度提高,且出外打工的多,受到城市普通话的影响,以上称谓肯定变化很大,可我有多年没有常去老家了,无从介绍这一变化。写此文仅为博读者一笑。也许对研究语言学的人有一点点参考价值。
我们土话里还有几个普通话里没有的音,比如吃饭的 “吃”叫“tiá”,外地人往往说成“恰”。又如 “加”不读“jiā”而读作“diā”外地人是无法读出这个音的。更为特殊的是“牙”这一类字的读音用汉语拼音表示为“ngā”,注音符号表示为“”。我们尊称对方为“你老人家”,其中“你”和“人”音同调不同,被说成[n](去声)和[n](阳平)。(这个[n]是因为这个音无法用汉语拼音表示,用的是英语的音标。)但读书时“你”读作“yì”,“人”读作“yín”。在我们的土话中“人”和“鱼”却是同一个音[n](阳平),不过“鱼”只在“ 鱼仔”中才说成[n] ,讲草鱼鲤鱼时还是读“鱼”。人称代词“我你他”在我们的土话中也饶有趣味。“你”,上面已经说了。“我”说成“ngò”现在网络上也把“我”说成“偶”。这和我们的土话相通;只是我们的土话是把“偶”念成“ngò”而已。“他”被称为“
jì”,相对应的汉字可能是“其”。“其”:【汉语大字典】有个解释为“他、他们”,但读音为“qì”。也有读音为“jì”的记载,解释则为: 《集韻》……助词。附在代词“彼”、“何”等之后。《詩﹒王風﹒揚之
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曳。”故曰“可能是‘其’”。
关于“人”的读音,有这样一件事说明对土话也要做些研究才行。事情是这样的:1994年耒阳陈姓续修宗谱。我们村有一墓地按土话叫作 “[n](阳平) gā liàng”文字应该是“人家岭”;但提供原始资料的人没有分清“人”和“銀”在土话中的区别(土话“人”叫成[n](阳平)而“銀”则是“yín”)他又把“艮”当作“銀”的简化字,结果“人家岭”成了“艮家岭”。宗谱则照此铅印了,只因对土话不加研究,造成将误导后人的结果。如果艮家后人拿陈姓宗谱作证来爭这块墓地,陈家后人可就尴尬了。一笑。
土话是土,但有时读古诗要比普通话顺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春从春游夜专夜,承欢侍宴无闲暇”,其中“夜”与“暇”押韵,但普通话这两字韵母不同,我哪里的土话把“夜”唸作“ yǎ”,押韵顺口。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其中的“邀我至田家”和“青山郭外斜”两句叶韵,但在普通话里“家”“斜”的韵母不同;我们的土话“斜”唸作“ qiá  ”,叶韵顺口。【辞源】也说
“斜”“旧读xiá”,和“家”的韵母相同,这和我们土话有相通之处。看来土话也有某些普通话所没有的作用。我的看法正确与否,望方家指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