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各种器物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过程,对照历史发展,图中(丁)最可能出现在
A.夏代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这里的乐包括
①等级 ②舞乐 ③《诗经》 ④史诗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3.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 ,开卷以东方文明为首,“第一次,欧洲的标准是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的,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可见,《风俗论》的创作
A.改变了欧洲人原有的世界观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
C.加快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D.表现出对东方文明的反思
4.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更好地传播神学
5.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精耕细作的农业
C.人多地少的矛盾 D.重农思想的影响
6.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动
C.受制于北方气候的恶劣
D.得力于航海技术的进步
7.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8.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海关权益的流变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9.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上,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
A.主张社会财富应当平等分配 B.意图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利
C.否定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 D.关注到社会弱势体的诉求
10.天津开埠以前,西北和蒙古地区的羊毛除了制成毛毡以外,其余的都用来沤粪,而大量的骆驼毛,则全部扔掉,任其随风飘扬。至于山东、河南在打麦后剩下的麦秆,多数由农家用于烧火做饭。可是天津开埠后,各种皮毛和利用麦秆编织的草帽辫都成了大宗的出口商品,天津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和草帽辫的出口口岸。材料反映出
A.北方内陆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天津开埠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C.天津因港而兴发展为商业大都会
D.北方内陆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12. “在意大利城市的商业和政治社会里,需要实用的知识,需要管理社会生活的科学,需要最严格意义的文明。而这一需要是以恢复研究久被忽略而尚未完全忘了的古罗马法律来适应的。”这段话说明
A.罗马法复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罗马法维护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C.文艺复兴以阐释古典文化为旗帜
D.人文主义传播助推近代科学产生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
——《大国崛起》解说词
(1)15至20世纪,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市场)”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如何?
材料二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就控制了全世界。
——17世纪西方政治家英国的雷莱爵士
(2)以15至18世纪的史实,说明英国如何通过控制海洋,因而控制全世界的。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四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沈阳)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撒”。
——摘自《清史稿》
(3)依据材料三,吴元炳提出这一奏议根源在哪?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
(5)以上材料给你的启示如何?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排球队引入世界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意志排球”理念,“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团队精神”植入中国女排思想中。1981年,中国女排夺取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庆祝女排夺冠,北大学生欢庆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力崛起的热流。
从女排主力队员发展为主教练的郎平深有体会地说道:中国女排精神是“女排队员在比赛中获得的不仅是冠军,更是而对各种人生不确定时的勇气。”“单靠女排精神不能赢球,这是技术过硬的死磕。技术就是专业。”比赛时“心中有国家,眼中有国家,以国家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宣传“坚忍不拔、奋力登攀、为祖国荣誉而搏”的“女排精神”。
——摘编自《中国精神视域下的女排精神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弘扬“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
东三省是哪三个省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铁器开始使用,故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D
【解析】
礼乐制度下的“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主要包括舞乐和史诗,②④正确,D符合题意;①等级说法与材料无关,AB排除;《诗经》是最早的作品成书于西周初期,最晚成书于春秋中期,③错误,C排除。故选D。
3、B
【解析】
依据材料“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必须学会外部来审视自身”来看,伏尔泰将视野扩展
到《圣经》所记载的欧洲以外的世界,并且“审视自身”,故其《风俗论》的创作体现了伏尔泰对神学历史观的破除和对理性主义历史观的弘扬。B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其改变欧洲人的世界观,说法过于绝对,A排除;材料说明由非基督文明衡量,不代表结合了东方,C排除;《风俗论》的创作表现出伏尔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D排除。故选B。
4、B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的:中世纪欧洲、根本原因,即可解题。中世纪的欧洲的城市经济有所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世俗的力量。其他的说法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方面的。故B正确。
考点: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
【详解】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上。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并未指出此时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D选项错误,重农思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也不是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两宋“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态势,这一转变说明古代社会经济以及经济依靠的转移。B选项符合题意。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处于强势状态,A选项排除。北方气候的恶劣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航海技术的进步不属于转变的根本原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条件,D选项排除。
7、C
【解析】
材料中“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说明国家出台措施保护农民的土地,这一措施显然有利于巩固苏俄的工农联盟,故选C;材料中主要是保护土地,不是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排除A;根据“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可知,法令没有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B;材料的措施显然是巩固工农联盟,不是确保苏俄实现工业化,排除D。
8、A
【解析】
材料表明,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战争后,由之前的自主关税变成“议定”关税,表明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故A正确;《南京条约》签订表明中国的大门已被打开,“试图”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对中国关税的侵夺而非中国海关管理问题,C错误;“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的表述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本质,
且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A。
9、D
【解析】
根据题干,罗斯福对传统的“四大自由”有所调整,突出了“免于匮乏”“免于恐惧”这两个内容,这体现出了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罗斯福关注到了社会弱势体特别是贫民的诉求,D正确; “平等分配”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根本出发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从材料中得不出限制公民个人权利的表达,排除B;罗斯福只是把传统的自由主义进行调整,因此不能说是否定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
10、A
【解析】
材料“天津开埠以前”“山东、河南在打麦后剩下的麦秆,多数由农家用于烧火做饭”“天津开埠后,各种皮毛和利用麦秆编织的草帽辫都成了大宗的出口商品”反映了天津开埠前、后“羊
毛”“麦秆”的用途不同,由之前的“沤粪”“扔掉”“烧火做饭”变为之后的“出口商品”,反映了内陆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故答案为A项。B项,农产品出口不能代表经济近代化,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天津成为商业大都会,排除;D项,题干不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特征,而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战争后,而天津开埠通商是在第二次战争后,排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