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3.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迁移到了越南,将我国的许多手工业品、生产技术等也带入越南,其中可能包括
①炼钢法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①炼钢法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右图是18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
A.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B.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C.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D.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宋代“交子”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 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
B. 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C. 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
D. 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
6.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制度,该局产品东三省是哪三个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7.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富商的女儿难嫁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8.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9.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10.“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 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13.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B.官僚资本进入20世纪以后走向萎缩
C.外国商品输出逐渐让位于资本输出
D.民族资本自1936年进入黄金时期
14.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B.突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C.实质是呼唤新一轮的政治革命 D.对西方社会缺乏全面认识
15.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7. 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大致经历了人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机器力三个阶段。中国最早进入第三阶段的地区是
A.中原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长江中上游地区
18.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纺织业 | 食品工业 | 其他工业 |
数量(家) | 72 | 3 | ? | 100 | 153 |
A.2 B.31 C.73 D.193
19.“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在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20.“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推行了公私合营 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1.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B.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