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象,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空间”是山水画创作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在二维平面上昧于空间感的营造,则传统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象,便失去了寄存、生发的基本条件。一直以来,中国山水画被认为是某种“生存诗意”的载体,而这种诗意,必须依赖合理的结构空间方能落实。这方面,近代画家李可染甚至有“山水画一落笔就是空间”之论。
驭与欧西之“风景(landscape)”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极端强调人文内涵,习惯于在具体的空间营造过程中追觅某种心照不宣的“玄学”意味。“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
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1] 这里所谓的“铺舒”、“消缩”,无疑是山水画空间构建的特定手法,而“林泉之心”、“骄侈之目”则强调了人性与自然相互磋磨之间的升沉起落,从中不难品咂到“幽深玄远”的审美质素。
空间(space)一词,被《美学百科辞典》定义为“简言之,就是扩大。造型艺术的空间,根据空间意识的感觉到类别,分为运动空间(行空间)、触(觉)空间、视(觉)空间三种。运动空间具有动静、伸缩、快慢、远近等知觉的一度的方向的空间,与时间性密切相关。触空间具有滑涩、锐钝、软硬、轻重等知觉的二度的面的空间,常作为团块被感知。视空间是包括彩、光、形态等复杂知觉内容,而且通过再生感觉可以综合把握运动空间和触空间的一般造型艺术。
尤其对绘画来说是最基本的空间,绘画主要是视空间的问题,重要的是应该如何从平面上假象地表现三度空间。”我们看传为荆浩所作的《匡庐图》(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兹作在山的画法上,保留了唐代具有装饰意味的金碧山水摹本中习见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描绘画面下部的树、石及湖岸时,却采用了相当写实的手
法,致使画面空间“深远”之感颇为突出。这里的“深远”,实际上就是一种“从平面上假象地表现三度空间”的视觉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