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品析重要词语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
考点四 品析重要词语(此考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用。
题型
答题模板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指代……(人/事/物)。
2.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文中的意思是……/或“××”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3.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为什么?
①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换了后就变成……。③用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4.加点的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①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②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③加点的词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模板揭秘
1.指出文中指示代词指代的对象。
①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
②在原文中出所指代的内容。指示代词,要从上下文中,先往前,再往后,而且由近及远地去,即“取近不取远”。非指示代词的指代则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出所指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③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多可少,可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甚至段落。
④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⑤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关键词或关键句,二者都没有的情况下,统览相关指代内容,理清关系。再将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通顺。
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①双层含义法。先理解词语字面意思,即词语的词典义;再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即词语的修辞义或象征义。
②词语指代法。
③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
④巧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在文中是“愚蠢”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借代、拟人需结合语境,寻本体;如果是双关则要注意两层意思。
作用:“××”一词原指……,这里指……,形象地写出了……,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即明确词语原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3.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修辞角度。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突出强调;排比——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等。
②词性角度。动词——生动传神;形容词——生动形象;副词——准确;拟声词——绘声绘;叠词——富有节奏感。
③感情彩角度。褒贬反用(反语)——讽刺。
④写作手法角度。大词小用——简练风趣;侧面描写——烘托突出;以动写静——反衬等。
4.词语能否互换或相同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从词语含义差异角度。主要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②从词语感情彩角度。如果是褒义词,不能应用于贬义的语段中,如果是贬义词,不能应用于褒义的语段中。
③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模板示例
训练重点:
      还原词语  品析词语  赏析句子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夙愿是什么意思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在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里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室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
儿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常有室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得室友,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相逢了。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室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
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⑨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一直没有来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
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1.阅读全文,在③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点拨】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此处应该填写什么样的含义的词语,然后组合成跟上文能够构成比较对称的句子。
【答案】天涯。
2.说说第④段“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中“这”所指代的内容。
【点拨】“这”是一个指示代词,应该从上文去寻答案。从第③段文末“他们忙呢”可以知道答案。而且,结合第④段作者回忆父亲给她打电话时所说的话,也可确定答案。
【答案】“这”指的是父亲曾经告诉她“父亲很忙”。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③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点拨】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模棱两可”一词在字典中解释为“不表示明确的态度,
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指她对父母何时来看她这一问题的态度并不明确。
【答案】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
4.通读文章,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一句中“怯懦”和“卑微”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重点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该句是从父女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二人不愿相见的原因。抓住关键词语“卑微”和“最深的爱”,由前者分析得出女儿的自尊心强、怕人耻笑;由后者分析出父亲维护女儿自尊的深爱即可。卑微是因,“怯懦”是果。不能互换。
【答案】这两个词语不能互换。“她”因为父亲身份卑微,怕被人耻笑而不愿见父亲,目的是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卑微”是因,“怯懦”是果。不能互换。
补充例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读岳飞
                                  李元洛
窗外,江南的春雨潇潇。远处高楼上五彩霓虹灯明灭不定,近处有流行音乐在卡拉OK泛滥新潮。我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
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丞相祠堂何处寻?多年前有缘去四川成都,刚刚从杜甫《蜀相》诗中走进去,便在武侯祠的回廊上被镇住了。回廊壁上嵌着两块硕大的青石碑,镌刻的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平日也读过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内如沸的莫过于这一方了。
    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巴山楚水,万叠千重,我无法将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将它藏在心中。数年之后,我专程拜谒谭嗣同的家乡浏阳,竟然在浏阳的书店买到新出版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谭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飞是名彪青史的伟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意吗?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
今夜,窗外是潇潇的江南春雨。我没有去凭栏,我品读岳飞书于《出师表》之后的“跋”:“绍
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他瞻仰武侯祠而泪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挥涕走笔,这不是一种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领悟、沟通和激动吗?
    一位,少年时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叮咛,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白。虽然异代而不同时,这却是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和另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颗高贵的心和另一颗高贵的心的遥相感应。八百年后的今日春夜,我侧耳倾听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铿然和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