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课后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跋涉.(shè)沉浸.(qìn)望洋兴叹
B.麻痹.(bì)戕.害(qiāng)孜孜不惓
C.卷帙.(zhì)一摞.(luò)一劳永逸
D.时髦.(máo)逊.(sùn)各得其所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
D.“逊”的“逊”应读“xùn”。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
B.从此我便孜孜不倦
....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C.我厌烦地将那本蓝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
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
....的发现。
D.秋天,我去公园看荷花,没想到荷塘里处处是残枝败叶,正大喜过望
....时,却意外发现在残枝败叶下,一朵粉红的荷花静静地开着。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A.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发出感叹。原指看到伟大的事物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缺乏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句是说对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收藏之丰富感到自己的渺小。符合语境。
B.孜孜不倦:勤勤恳恳,不知疲倦。此句是说自己不知疲倦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使用正确。
C.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此句是说自己这次重新发现巴尔扎克是认认真真的,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的发现。使用正确。
D.大喜过望:过:超过。望:希望。因结果超过了原来的期望而特别高兴。结合“没想到……”“却意外发现在残枝败叶下,一朵粉红的荷花静静地开着”分析,句子的意思在失望时有所发现,应用“大失所望”。
故选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
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
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的今天,人们的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方式,有什么显著变化?我们能够明确的感知到,最大的变化是阅读的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呈现多元化特点。有报告显示,今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数字化阅读确实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实体书籍变身数码屏幕,碎片化、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在阅读中求知。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阅读中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丰富了读者的精神家园。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
光。以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同样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
可见,在阅读中获得沉甸甸的知识,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的启迪,完成阅读的目的,实现阅读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阅读者要到特别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品,由此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
B.人们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必须是杰作。研读杰作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
一劳永逸的意思C.“读屏”可以实现“视通万里”“一屏万卷”,从而拓展求知的渠道、丰富学习的体验,因此“读屏”定会有益于知识的增长。
D.今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和阅读用户规模庞大,数字化阅读已取代纸质书卷的主要地位,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读书的意义,不过二者针对的阅读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B.阅读活动中阅读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涵养阅读者的精神。
C.两则材料都针对读书发表议论,行文思路清晰,语言朴素犀利,富有哲理。
D.空暇时间通过电子书精读世界名著,掩卷沉思,反复品味,也能提升精神境界。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赵恒《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C.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7.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8.班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班主任面向全班同学征集阅读建议,准备择优张贴上墙,以期启迪同学,提高阅读效果。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4.A5.B6.B7.①第一段是提出问题,即数字时代,人们如何实现阅读的意义。
②第二、三段是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阅读中求知、并思考。
③最后总结问题,即经过求知和思考后才能实现阅读的意义。8.①要阅读世界文学中的杰作。
②阅读不贪多,要选择自己能和作品中的精神世界相沟通的作品。
③在阅读中要学会求知,更重要的学会思考。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于文无据。原文“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原文的意思是要沉浸在杰作中,和作品中的所思、所求建立密切的关系。
C.“因此‘读屏’定会有益于知识的增长”错误。原文“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可知,是否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还要看阅读的内容本身。
D.“数字化阅读已取代纸质书卷的主要地位”错误。原文“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可知,还有人习惯阅读纸质书籍。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涵养阅读者的精神”过于绝对。材料二“首先,我们要在阅读中求知”“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可知,除了“涵养精神”,还有“益于知识的增长”。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教养是一个人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的素养。而阅读世界上的杰出作品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A.选项的意思是阅读好书可以改变人们愚昧的一面。
B.选项的意思是读书好的人可以不用买田置地就可以得到财富。
C.选项的意思是阅读书籍可以提升人类精神的高度。
D.选项的意思是读书使人成为优雅和有魅力的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