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历史启示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那么你对绥靖政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绥靖政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绥靖政策的出现背景
英法维权政策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社会背景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社会思潮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对外扩张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4)《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
1940年5月—6月,德国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沦陷,绥靖政策破产。
绥靖政策的历史启示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时至今日,“绥靖政策”对当今国际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国仍有深刻启示。
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的保障,经济和军事则是衡量其国力的主要指标。且看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经济前提,可谓“衰败不堪”,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只得息事宁人,甚至为了经济的发展,进行变相的军经调配,幻想用无原则的和平换取经济的发展,导致军力下滑,国力不济。由此可见,没有巩固的经济和强有力的军事,国将不国。
当今世界,经济变革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想赢取财富,充实国力,必须迎刃而上,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然而,“富国”决不能忘记“强兵”,“避战”未必能换来“和平”。不思战,不备战,只能醉身于战争的温床。纵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没有巩固的军力和有效的经济为和平撑腰,“和平”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富国强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现今,台海危机愈演愈烈。一次次针锋相对的军事演习,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无数次阻挠,要是没有我们强大的军力和经济作保障,“”的阴谋早已得逞。我们“绝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一方面,不屈从于美国的武力威胁,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与军备改革;另一方面,不搞军备竞赛,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
政治稳定
政治是一个国家性质的体现;友好与霸道则是政治的双重性格。政治霸道,必将掀起世界恶浪。只有实行友好政治,才能维护国际稳定!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开明的君主国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昔日霸主,霸权政治根深蒂固。它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损人利己,一手提拔德国,支持德国整军、毁约,用以抗法反苏,甚至威胁法国“若采取军事行动,就会使自己同英国同盟分裂”(p.124),助长了法西斯气焰,终究引火烧身。一定程度上说,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其霸权政治的体现和维护其霸主权益的需要。
霸权政治是超级强国的本能表现。他们恃强凌弱,无视主权,动辄以武力相威胁,是世界不稳定因素之一。当今世界,美国到处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导致巴以问题、台湾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它放任以列、台湾当局,又制造一系列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霸权政治下绥靖政策的产物,终将自食其果。
是什么意思中国历来注重国际友好相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是对霸权政治的有效限制。发展至今,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切不可唯霸权国家,应坚持正义,威武不屈,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不因美国的干涉而放弃统一;当然,也不可“沽名学霸王”,忽视弱小国家利益。共同推进友好政治,才能协调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外交发展
外交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流的必然途径;传统与灵活则是能否顺利促进世界交流与发展的关键。外交方式是否得当,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环顾英国“绥靖政策”期间的战略性外交策略,可用“传统”概括,即沿袭“光荣孤立”的传统外交立场,变相地实行“欧洲势力均衡”政策。可以说,绥靖政策是英国“欧洲均势”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始终突不破传统外交的框架。面对德国甚嚣尘上的扩张态势,拘泥不知变通,用传统的眼光审视德国,忽视法、苏、美等国家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表现出夜郎自大,另一方面又对法西斯侵略恐惧万分,不知所措,外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可以说,“绥靖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推行传统外交的结果。
历史证明,传统外交只能延误一个国家政策的灵敏度,违背“变通”原则。只有随机应变,灵活外交,才能适应国际关系的变化。当今世界,外交活动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活动的中心,尤其是近阶段,巴以问题、美伊关系、朝韩关系错综复杂,各国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变通,灵活外交成为一种必然。中国政府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实力“对号入座”,积极实施所谓的“模糊外交”,即“不干涉、不放任、量力而行、见机行事”,它是对“绥靖”的突破,既能避免卷入战争,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又能对大规模战争进行遏制,防止战争扩大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然而,“模糊外交”本身存在思想上的弊端。它承袭“韬光养晦”策略,主张不争一时之长,
不扛大旗,不主动招惹麻烦,仍然处在消极防御阶段,不适应新时期战略外交之需要。至于“不放任”、“见机行事”,也不过是随声附和或“严厉谴责”。国家领导不求有所得,但求无所失,以不同美国对抗为最高外交纲领。外交部几乎成为外经贸部。中国外交有失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之雄风,万事以“不当头,不管闲事”来聊以自慰。外交活动极为被动。
当然,随着国力的提升和领导阶层的变化,中国的外交走向也愈发明朗。我们既要“袖手旁观”,又要坚定、果断,“提高嗓门”捍卫自己的利益。依靠全世界的正义感和道德的呼吁只是绥靖论的变相。我们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以对外界作出反应为主的外交,而致力于增强外交主动性。通过建立国家间联盟体系,实行多边外交,并将外交重点由第三世界转向发达国家,在世界发展道路上发挥更加活跃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英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它给世界,尤其是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年代,我们更应未雨绸缪,警钟长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