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节日礼俗

传统文化一节日礼俗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够:
掌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典故及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的影响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学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法
—、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又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同学们,下面 三幅图片是关于我国重要的三个节日。
同学们,欣赏完上面三幅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第一幅图片,“《清明》-(唐) 杜牧”,描述清明时节的一首诗;第二幅图片,“《七律•端午》-老舍”,描述端午节的一首七 律诗;第三幅图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描写中秋时节的一首诗。看 过图片,同学们关于传统节日是不是充满了浓烈的兴趣,那么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就是关于我 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二、知识讲解
我国五大传统节日:
元旦: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1日)。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 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为“首日”。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亦称端五,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 传统节日。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 对,时于每年公历1222日左右。
考点1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习惯
1.元旦:
(1)    由来: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公历11日。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 皇五帝,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1日规定为“元旦”,并决定全国在此 节放假一天。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也都将“元旦”定为法定节假日。
(2)    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一直沿用至今。现在 比较普遍的活动是由团体组织的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 近年更是有旅游、私人聚会等。
(3)    传说/典故: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 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 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 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 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 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2.清明节:
(1)    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己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 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 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 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故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从2008年开始,我国 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2)    风俗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比较丰富,禁火、扫墓、祭奠亲人是最重要的活动,除 此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 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让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 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奠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 的节日。
(3)    传说/典故: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 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 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 拒
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 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 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也 就是清明节祭奠的来源。
3.端午节:
(1)由来: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 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虽尽忠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 流放,最终不甘国破家亡投汨罗江而死。百姓们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风俗习惯:端午节人们常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线、 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 带五线、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3)传说/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大臣。他倡导
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屈 原惨遭革职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 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 痛,纷纷划着龙舟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百姓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酒水等食物, 丢入江里,期盼让鱼虾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 缠彩丝,投食江中,最终发展成棕子。
4.中秋节:
(1)由来:据史籍记载:“中秋” 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 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 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不由自主 的期盼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 秋又称“团圆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风俗习惯:中秋节风俗习惯常见的有祭月、赏月、拜月、放河灯、猜灯遥、吃月 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点花灯等。
(3)传说/典故: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射掉九个太阳,救百姓与水火之中,他也因此受到百姓的 尊敬和爱戴。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次机缘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 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于是将药交给嫦娥保管。 不料被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得知,他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为防止仙药落入歹人之手只得 自行吞下,服仙药后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 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得知后悲痛欲绝,非常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 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 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奔月 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5,冬至:
(1)由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 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 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 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 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风俗习惯: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 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 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3)传说/典故: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 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 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 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 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 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来做着吃,于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 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春节,乃一岁之首。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 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B.寒食节有什么风俗活动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赏月、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C.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 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一般认为该 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