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兴:有心长作济南人
朱文兴:有心长作济南人
作者:暂无
来源:《走向世界》 2014年第21期
趵    编辑/阴秀文  摄影/宗爱迪
    他生于江南,长于上海,而后却定居于济南。40多年前,他毕业于复旦大学,而后一路北上,来到济南,从此书写了一段“鲁沪不了情”。到济南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常有重返故乡的念头,却因留恋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而选择了“有心长作济南人”。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济南市至今惟一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的社科学者、散文集《有心长作济南人》的作者——“鲁籍沪人”朱文兴。
    天下泉城:作为一位上海人,您逾越南北方的文化及饮食差异,长居济南40余年,是什么样的因缘让您来到济南并长居于此?
    朱文兴:1970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后离开了故乡上海。那个年代,大学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到边疆区,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班有30名同学,15人是上海人,但毕业分配时连1个留沪名额都没有,全都被分配到了外埠的农村和基层。就这样,我先到了一个部队农场,
然后又被分配到济南工作。当时,大学毕业生要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不服从就要被取消分配资格。所以,当时选择离开润泽的江南来到北方城市的济南,多少是有些无奈之举。
    天下泉城:初到济南是否有诸多不适?是什么因素改变了您,让您从最初的无奈开始融入济南?
    朱文兴:我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一直在条件艰苦的农村长大,所以初到济南,总的感觉还不错。因为济南毕竟是个省会城市,每月还有43.5元的工资,比当时在农村的生活好多了,整体还比较满足。
    当然,满足归满足,但还是老想调回上海,因为在北方还是有许多不适应:一是离家太远,交通不方便,回家探望母亲祖母不容易。一年只有到春节才能回1次上海探亲。那时,从济南到上海的火车票硬座虽然每张只有17.4元,但来回一次却几乎耗尽我1个月的工资,又加之春节只有3天假,请假也不能请多了,好不容易1年才回去一次,乘火车一趟就要20多个小时,但在家至多待1周就得赶回来,这让我很不适应。二是饮食,济南的主粮是面粉,每月只有3斤粗糙的次大米,蔬菜副食品的品种也不如上海多,连早点油条也只有凉的、没有现炸现卖的,这些都让我很不习惯。三是气候干燥,春季风沙大,冬季很寒冷,这也令我这个在润泽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感到不习惯。但诚如我集子中《难忘家乡的马兰头》一文所暗喻的,我好比家乡的马兰头,适应性很强,在当时农村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能吃苦,易满足,所以上述不适应不到一年很快就习惯了。特别是1972年春天,我被分配到位于老城区运署街上的济南第一中学任教。学生都来自宽后所街、历山顶街、南北历山街等老街巷,我经常走街串巷作家庭
访问,几乎走遍了老城区的每条街巷。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上海的里弄所不一样的市井风情,与黄浦江所不同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学生及家长们身上所展示的济南人特有的热情和淳朴,令我对济南产生了好感,再加上我年轻时每到一个单位,每搬一次家,工作环境和邻里关系都很好,没有因我是外地人而被冷落的感觉,因而虽然也常有想调回上海伺候祖母和母亲的念头,但一家人调回上海谈何容易?而济南的包容,还是很快就彻底让我融入进来了。
    天下泉城:前不久,您的散文集《有心长作济南人》图书正式与读者见面,可以说您与济南这座城市已经融于一脉,请您为我们讲述一下这本书主要传递了哪些内容?
    朱文兴:真实是散文的灵魂,《有心长作济南人》是宣传美丽泉城为主题的散文集,书中共收录了36篇散文,其中过半为近两年多来的新作。
    我生于江南,长在上海,对故乡的爱植根血脉,梦牵魂绕。我又深深地爱着济南。大学毕业离开故乡到济南工作生活已达40多年,特别是我在市教育局工作的8年和在市委政研室工作17年期间,因调查研究几乎走遍了济南多数工厂、学校、街道和乡镇,对泉城的文化历史、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充满感情,甘甜的泉水已经把我滋养为一个济南人,我也把济南当做自己的家乡深爱着她,这些散文都是结合工作和生活,有感而发。近两年,“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推进,使济南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虽然我退休后不能直接参与建设美丽泉城,但我可以用手中的笔写散文,发到去,宣传泉城的
美丽和美丽的泉城。从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到护城河、四门塔、灵岩寺、百脉泉、朱家峪,到泉水、柳树、红叶、青山、黄河、玫瑰、鹊华秋,再到充满现代气息的金融中心、省会文化艺术中心,泉城新八景等济南主要的景点和景观,几乎都有我饱含深情的描写。我这散文集中还有10余篇是写我故乡的,这与《有心长作济南人》这个主题不仅不矛盾,而且互相映衬,和谐统一。我在济南42年,始终是难忘故乡,情洒济南,爱故乡和爱泉城是完全一致的,试想,一个不爱故乡的人怎么会爱泉城?虽然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散文水平有限,自己手中的笔写不尽也写不好泉城的美,但我是用心所写。可以说,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真实地再现了我“有心长作济南人”的心路历程,都是从我爱泉城爱家乡的心泉里自然流淌出来的。
    天下泉城:如果让您为读者推荐图书中的一个章节或一篇文章,您会推荐哪个章节?
    朱文兴:书中赞美济南的每篇散文都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从布局谋篇、景观描写、文史资料应用、请文友专家校正勘误、个人情感的抒、直到开头与结尾的构思,都下了很大功夫,目的是尽可能防止和减少谬种流传,因而每篇散文我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喜爱。如果说要向读者推荐,首推《金秋十月到济南》,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这篇内容涵盖面宽,既写了济南的泉水,又写了济南的红叶;既写了济南水之清澈灵动,又写了济南山之毓秀多彩,尤其是用“金秋十月到济南”为题,本意是希望产生像“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样的传诵效果,当然我深知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有点自不量力。但这确确实实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对济南深深的爱,确确实实最集中地表达了我期待更多的游人“金秋十月
到济南”来看泉水、赏红叶的真挚情感和美好心愿。
    天下泉城:在您心中,您认为最能代表美丽泉城的地方是哪里?
    朱文兴:山、水、湖、河、城都有,是著名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天下泉城。在我心中,趵突腾空、明湖汇波、佛山揽胜,龙潭观鱼、护城河黑虎泉段、灵岩寺、四门塔、红叶谷,都能代表济南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但最能代表美丽泉城的地方当数趵突泉:由喷涌不息的三股泉柱、泉池中“第一泉”和“趵突泉”的石碑、彩及造型独特的观澜亭所组成的画面,是济南的地标性景观,是最能代表济南的城市符号,是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济南城市名片,具有独特性、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天下泉城:《有心长作济南人》的出版,您期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朱文兴:深知自己散文写作的水平有限,又到了离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的古稀之年,名利还有何用?因而不曾期待书出版以后会有什么效果,也不希望对此书进行宣传。只是看到散见于报刊的散文得以结集,使我热爱美丽泉城的真挚感情有了一次集中流露的机会,因而内心感到欣慰。如能在宣传美丽泉城方面发挥一点作用,那我就更满足了。
    天下泉城:据了解,您退休后长期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并担任着济南慈善总会副会长,前不久,您还将新出版的《有心长作济南人》图书捐赠给了济南慈善总会,用于支持“蒲公英爱心行动”慈善项目。对于文化慈善,您个人有何见解?
    朱文兴: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先导。没有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工作的开展是很困难的。现代慈善理念告诉我们,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不论个人财富多少,人人都可以慈善。慈善的源泉在大众,慈善的根基在基层,慈善理念的普及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基于这个考虑,我把我的1000多册图书捐给了济南慈善总会用于“蒲公英爱心行动”慈善项目,与慈善总会募集到的其它学习用品一起,送给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困难农民工的子弟。既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又培养他们爱泉城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慈善意识,从小就学会感恩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心理和行为习惯。
    天下泉城:在北方呆久了,重新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您有何感触?
    朱文兴:退休之后,我每年清明节期间都要回上海祭祖省亲,今年亦是如此,住了半个月刚从上海回来。在北方呆久了,重新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内心非常纠结。
    首先,我对故乡依然一往情深,家乡情结难以割舍,这不仅基于“故土难离”人同此心的情感因素,还出于其他两个因素:一是,不忘本、不忘根。我是从上海郊区农村的田野里走向城市的,是从简陋贫寒的农家小屋里走出来、逐步见世面长见识的。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帮助、照顾,我怎么能成为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家庭的第一个识字人、第一个大学生?我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故乡,感谢故乡让我这个出世半个月就失去父亲的贫寒农家子弟,受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良好教育,从而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二
是上海宜居程度比较高。海洋性气候使自然环境非常干净润泽,空气比较清新,蔬菜副食品的品种多而鲜活,生活的讲究度、精细度、近便度比北方城市高。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每每回到上海,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么好的故乡我怎么离开了呢?有时甚至冒出叶落归根的念头。
    但在上海住上10天半月后,又往往想念济南、赶回济南,这不仅是因为在上海没有自己的老窝和老友,更是因为没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总感到,故乡上海虽好,但我只是去作客,我是上海的客人。济南是我毕生奋斗的地方,我浑身上下里里外外已融入了太多太多的山东元素,打上了深深的济南烙印,我已经是一个“鲁籍沪人”,我的家在济南,济南才是我的家,爱之深才责之切。我因而也经常对照上海在市容管理和生活近便度方面的好做法,对济南城市管理之不精细不讲究的种种现象写文章、署真名,在《齐鲁晚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20多篇,目的是为了泉城更文明更美丽。有人可能觉得这老头爱管闲事,也有人可能觉得写这豆腐干文章批评那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有失身份,但我不在乎,《齐鲁晚报》社曾提名我为首届济南“责任市民”给予表彰,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希望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的第二故乡济南,管理要更优,向更整洁、更有序、更文明、更美丽、更宜居、更和谐、更现代的目标迈进,这是我的最大心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