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分析汉字部首
石老师分析汉字部首
(一)
我一直在说,很多同学学语文学得太死板,世间万事万物总有其规律,如果想学习的效率高,就必须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仅仅依赖背诵记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低效的。因此我会带着大家总结汉字的一些规律,这些知识学校的课堂上似乎很少讲到,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一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今天先讲一个偏旁“”。辶,音chuò,同“辵(chuò)”,“辵”字意为乍行乍止,忽走忽停。简单点讲,”就是“走”的意思。我们又知道汉字的发展不是毫无规律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偏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请大家看下面几个句子和词语:
①造。造饮辄醉《五柳先生传》
造左公第《左忠毅公逸事》
造访    造诣
②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适彼乐土《硕鼠》
无所适从
③逮。逮奉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力有未逮
④迨。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
迨至
看完以上几个句子和词语,大家是不是明白点什么?几个字偏旁相同,字义相同,这就是规律。因此我们需要明白,”的字都和“到”“至”有关。
第二步继续联系和思考。除了之旁的的之外,表示“到”的意思的词还有那些呢?
之。之沛公军《项羽本纪》
吾欲之南海《为学》
胡为乎遑遑于河之《归去来兮辞》
如。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诣。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苦心孤诣    造诣
这种归纳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会之后,你不但不会觉得语文难记,还能到一种研究的乐趣。
当然,还可以由这一点做更多的延伸,试着思考“遐迩”的意思。
闻名遐迩;时矫首而遐观;举类迩而见义远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有“逆旅”一词,那“逆”的意思你能推测出来吗?
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学习,掌握规律,感悟汉语,亲近魅力。
大家多加关注我吧,教你简单学语文!
(二)
这个偏旁我们都称为“示字旁”。“示”字在甲骨文当中应为象形,大概是一个祭台的样子,因此,这个偏旁的字都与祭祀、神祗之类的内容有关。再就是祭祀的时候,摆祭品也是为了让神或者祖先看到祭祀者的真诚,所以,后来“示”字也有了给他人看的意思。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些这个偏旁的字。
礼。繁体字作“禮”,大致是指祭祀的一种仪式。把祭品放在容器之中,安置在祭台上,便是祭祀祖先的仪式了。大家注意禮”中的”豆“字,其本义是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礼“字本义是事神致福。后来演变为礼仪、礼节、尊重之意。
福。福的意思是通过祭祀求得万事顺利。所以有“作威作福”之说。包括我们所说的“祝福”,不是说祈求好事,而是祈求上天保佑万事顺利。这个字与“祸”的意义相对。“祸”是指神不保佑。当然,这两个字后来引申为动词就是保佑和危害的意思,比如“祸国殃民”。引申为名词就成了好事与苦难的意思。
社。会意字,作为祭台,右为土地,所以此字应为土地之神的意思。我们平时总用“社稷”一词来代指国家,“社”是土地神,“稷”为谷神。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中国是农耕社会,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和粮食了,因此用“社稷'来代指国家就再正常不过了,这也是借代的手法。
我们现在读文章经常读到“福祉”这个词,比如“海峡论坛十年成果回顾:共叙亲情乡情 共谋民生福祉”。我们明白了“礻”的含义,碰见带这个偏旁的汉字就不至于不懂这类词的含义了。
其实就是两个方面,如果是名词,那无非是好的和坏的。如果为动词,那就是保护和伤害了。
还有一些字,大家可以去推测一下:祥、祲、祇等等。
(三)
“宀”读作mian(二声),甲骨文中写作
,其本义为房屋,懂得这一点,大家就可以学会推测一些汉字的意思了,尤其是那些在文言中常用,而现在已经不常使用的义项。依旧举例说明。
1、家。上为房屋,下为猪,大约古代时候人们生活条件不好,多与家畜同居一室,故有家畜之处当为人家。后引申为“住宅,住处”之义。这儿顺便多说一点,即“国家”一次,在古代,“国”与“家”是分开的,古时候诸侯的封地称为“国”,而大夫的食邑称为“家”。
2、字。大家看到这个字肯定想到我们平时写得汉字,那么你知道它原本的意思吗?甲骨文作
上面为房屋,下面为一个小孩,所以这个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孩子”。《周易》中有“女子贞而不字,十年乃字”的句子。《山海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均为此意。后引申为“抚养”,《左传》“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还可以引申为“爱”,“教育”,“治理”等义。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女子出嫁也称为“字”,如“待字闺中”。
看的偏旁部首
3、安。会意字,女子在房屋下,意为“无危险”。其他义项也都是引申而来。有一词需要注意,“安步当车”,此处“安”为“缓慢”之意。
4、宏,形声字,本指房屋宽大而深,引申为现在的“宏大”“广博”之意。
5、宥。形声字,本义:广厦容人曰宥,引申为“宽恕,赦免”之意。
大家看了以上分析,是不是能学会推测汉字的词义了呢?我说过汉语本身是很有趣味的,只是我们都忽略了。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一起享受研究汉语的乐趣!
(四)
大家看这个字,你是否认识?其实这个字是小篆的“肉”字,后来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逐渐转变成“月”字。这样的话,汉字中“月”字旁的字就有了两个词义范围。
1、和月亮有关,如: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朗等。
2、与“肉”“身体”有关。
3、由“舟”演变而来,与船有关。
炙:会意字,上面为肉,下面为火,本义就是肉在火上烤,作动词就是烧烤的意思,比如成语“炙手可热”。作名词时就是“烤肉”的意思,比如成语“脍炙人口”。
有:会意字,上面为手,下面为肉,所以是手中有持物之意,就是我们所说的“拥有”。
脱:形声字,本义是肉去皮骨,引申为脱离之意。
膺:形声字,本义就是“胸”,故有“义愤填膺”这个成语。
膏:形声字,本义是融化的油脂。比如膏泽一词,指的就是给予恩惠。作名词时,意思是肥肉,比如“膏粱子弟”。
脩:这个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和“修”差不多,还经常通用。但意思差距很大。脩的本义是“干肉”。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也就是很珍贵的咸猪肉,后来就用“束脩”一词指代学费了。
肌、肓、肘、肚、肠、脂肪、胳膊等等,是不是都和人的身体有关。
还有一个与身体有关的偏旁部首——“页”。这是页字小篆的写法,上面是“首”下面是“人”,所以“页”的本义就是“人头”,凡是这个偏旁的字都和人的头部有关。比如“项”“顶”“须”“领”“颡”等等。
大家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顺”“颀”等字。
汉字的演变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如果能认真分析研究,能得到很多的乐趣。
(五)
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期,人类以贝壳作为货币,原因一是当时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内陆,贝壳比较稀少,所以可以成为等价交换物;原因二是贝壳较为坚硬,易于携带。因此,在后期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也保留了以贝壳作为货币的文化因素。凡是部首为“贝”的汉字大部分都与钱物有关。
比如“贞”字,除了“贞洁”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义为“占卜,问卦”。上面是一“卜”字,下面是一个“贝”字,应为送给占卜者的报酬之义,所以“贞”属于会意字。
再如“负”字,上面是一“人”字,下面为“贝”,字义本为一个人占有着财物,有所依赖,如“负隅顽抗”。后引申为“具有,遭受”等义,比如久负盛誉,负债累累。后又引申为“以背任物曰负”,比如负荷,负荆请罪等等。继而凡是背德忘恩之意都称为“负”了,比如忘恩负义。
“责”,在古汉语中,常同“债”,“责”是形声字,下面是“贝”,所以还是和财物有关。作动词时,意思是“索要财物”,后来引申为“要求”的意思,比如成语求全责备。
“质”,也是形声字,本义是“用财物抵押”,后来所有的抵押之意都用“质”了,比如“人质”等。
“贫”,“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本义:缺少财物,贫困。与“富”相对。后来引申为“缺乏”之意,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在古汉语中“贫”和“穷”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以上是我给大家做的分析,还有一些我们考试中常见的贝字旁的字,大家按照规律分析一下词义:贷,贸,贻,贽,贿,赉,赝
(六)
“歹”是象形字,是有裂缝的残骨,所以以“歹”为偏旁的字多与死、坏、不吉祥的意义有关。
大家看“死”这个字,本作,左边是个"歹”,右边是个人。这是一个会意字,指的是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与“生”相对。
所以歼、殁、殇(未成年而死)、殂、殒这几个常用的汉字都是形声字,也都是“死”的意思。
其他的以“歹”为偏旁的汉字,也都与死有关。比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