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修心养性的概念
五常指的是什么就是个人理解、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并持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修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
二、修心养性的主要内涵
1、戒生气。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假如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2、戒自卑。自卑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3、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
4、戒小人。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协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诱惑。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等各种诱惑,持续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个人修养,提升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6、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7、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三、修心养性途径
1、修心之道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修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2、修心之道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五谷吃得香,六神常,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四、修心养性的环节
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与道德品质的结构和道德教育的
过程有一定的一致性,能够概括为“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
所谓“知”,即道德理解,是佛人们对于客观存有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理解,包括道德
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升。确立准确的道德理解,是增强道德修养的前提。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学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
恒的精神。
所谓“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真诚信服及由此产生的对该道德义务的强烈的
责任感。确立这个“信”,是道德修养的核心。
所谓“行”,即习惯化了的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因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武库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可见这个“行”,是道德修养的归宿。道德修养的目标涵盖而较广,大来说之,包括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一个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者,做一个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小来说之,包括怎么做一个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合格公民,等等。
五、古人修心养性的标准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下面具体说明以下它的实际含义。
1、“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有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义指合理的责任,我前面论述过。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承担合理的责任。这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
2、“父子亲”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
3、“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家庭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离婚。
4、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能够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能够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
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智是知识的意思,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这些也都是我们现代中国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值得西方国家学习。三纲五常并不会防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它更会起到互促的作用。
三纲五常并不是防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在现代中国社会我们反而更需要进一步发扬三纲五常的个人修养精神,才能获得更加和谐的社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