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
家 庭 教 育 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什么是家庭教育
一、什么是家庭
(一)家庭的含义
  《康熙字典》所录《说文》对“家”的解释为:“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后人借为室家之意。” 而“庭”则指“厅堂”, 为“正房前的空地”。
    在古代西方,“家庭”一词甚至包含了“奴隶”的意思。farmilia(家庭)一词是从拉丁文Famulus (意为“仆人”)派生来的,现在指family。
  《辞海》对家庭的定义为“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二)家庭的结构    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为标准
核心家庭: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其他家庭:夫妻家庭、单亲家庭、残缺家庭等
(三)家庭的功能
  1. 经济功能            6. 感情交流功能
  2. 生育功能                7. 休息和娱乐功能
  3. 生活功能                8. 宗教功能     
  4. 抚养和赡养功能          9. 政治功能
  5. 教育和社会化功能 
二、什么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狭义] 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一般我们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 时代性和社会性
2. 亲情性和感染性
3. 针对性和随机性
4. 连续性和一贯性
5. 权威性和专制性
第二节  什么是家庭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是研究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一、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 是社会学的分支,具有社会学的性质
2. 是教育学的分支,具有教育学的性质
3. 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
    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法律学等学科理论
4. 不成熟、不完善,具有理论探新的性质
5. 为具体的实践服务,具有现实应用的性质
二、家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在家庭范围内实施的教育活动
三、家庭教育学的任务
1. 总结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经验
2. 健全和完善我国教育理论体系
3. 发挥我国亿万个家庭的教育职能
4. 实现我国的人才培养大计
5.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家庭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继承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家庭教育经验,充分吸取营养
2. 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优势,为人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提供保障
3. 针对家庭成员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各类人在教育具体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各具特
4. 针对特殊的家庭条件和环境,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心理特征,选择卓有成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第三节  家庭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家庭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论述中提及
    管仲《管子》中国最早的论述
  《论语》《孟子》《韩非子》
西汉贾谊《新书》、刘向《列女传》
(二)家庭教育专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北宋司马光《温公家范》、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规》,以及专门为女子撰写的《女诫》、《女儿经》等等。
到民国初年,共117种之多。
(三)科学理论体系
    民国时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家庭教育》
    陈鹤琴《家庭教育》
恽代英《家庭教育论》
二、西方家庭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529年,伊拉思谟《幼儿教育论》
  17世纪30年代,夸美纽斯《母育学校》
  18世纪中期洛克《教育漫话》
  19世纪初裴斯泰洛奇《葛笃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1861年斯宾塞《教育论》
  20世纪30年代马卡连柯《父母必读》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产生
一、家庭教育不是最原始的教育形式
    “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吕氏春秋·侍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生聚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二、原始社会:家庭教育的起点
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
一、奴隶的家庭教育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
  《汉书·食货志》
“礼不下庶人”
二、平民的家庭教育
  《管子》“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左传》“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三、奴隶主的家庭教育
  《礼记· 内则》
    帝王家庭: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少”—少师、少傅、少保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
   
士大夫家庭:  “但以庶母为慈母,而兼子师、保母之事”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
“家之不宁,国难得安。”
(三)光耀门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忠经》“天之所复,地之所藏,人之所履,莫大于忠”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二)普遍实行家长制
  《仪礼·丧服疏》“父是一家之长,尊中至极”
  《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给)。”
    “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
扶苏“父赐子死,尚安请复” 
(三)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字经》“幼儿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四)灌输乐天知命、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陆九韶“富贵贫贱,自有定分”
  《明贤集》“百年还在命,半点不由人”
  《治家格言》“处世戒多言,言多必语失”
  《弟子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五)贯穿男尊女卑的思想
  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三从四德”
  班昭《女诫》“(女子)卑弱第一”“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
  1. 孝悌
《孝经•纪孝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北宋司马光《居家杂仪》“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向朗《遗言诫子》“贫非人患,惟和为贵。”“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
《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2. 崇俭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司马光《训俭示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明末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代唐彪:《人生必读书》 “童子幼年,不可衣之罗绮裘裳,恐启其奢侈之心,长大不能改也。”
  3. 诚信
《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礼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韩非子·外储说上》曾子杀猪
《韩诗外传》孟母教子无欺
    宋邵博《闻见后录》 司马光儿时吃核桃
  4. 为善
  刘备《遗诏敕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清人张履祥《训子语》“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西汉贾谊《新书》孙叔敖杀两头蛇
五常指的是什么(二)生活常规教育
  1. 礼仪常规训练
  2. 养成卫生习惯
《礼记•曲礼》“(童子)立必正方,不倾听。”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朱熹《童蒙须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三)文化知识教育
    蒙学读物“三、百、千”(宋王应麟《三字经》、无名氏《百家姓》、南朝周兴嗣《千字文》)
  [明]程登吉 《幼学琼林》
  [清]李毓秀《弟子规》
《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苏秦刺股苦读、孙康映雪读书、车武子囊萤照书
(四)注重身体保健
  [明]许相卿说:“婴孩怀抱,毋太饱暖,宁稍饥寒,则肋骨坚凝,气岸精爽。”
  谚语“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民间各种游戏:拔河、跳百索(跳绳)、放风筝、踢毽子、踢球
第三章  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含义
  家庭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主要是孩子)总的规格和目标,其实质就是把人(主要是孩子)培养成为什么人的问题。
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不管自己的言行有无意识,客观上都使其他家庭成员(主要是孩子)接受者教育,并达到一定的目的,同时自身也在接受着教育。
二、确定家庭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
    封建社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