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考试题目
伦理学题目总结
1. 道德和伦理的含义和区别
道德的含义:
原意指人行走的路。在先秦,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进一步引申为人们在行为活动中遵循的规则。
: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而后有所得。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说文解字》上说:伦,辈也。清代段玉裁解释说:军发车百辆为辈。引申之,同类之次曰辈。
理:原意指依照玉本身的纹路来雕琢玉器,使得玉器成型有用,后来引申为治理、协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伦理”连用一般则指处理人们之间不同的关系以及所应当遵循的各种道理和规则。
道德和伦理的含义是相似的,都是指社会和个人经过一定方式的治理、协调,是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符合一定的秩序和准则。
道德和伦理的区别:伦理和道德的含义相似,都是指社会和个人经过一定的方式治理、协调,使社会生活和个人关系符合一定的秩序的准则。
伦理强调客观,强调关系,道德强调主观、强调个体。
伦理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则成为伦理的载体和形式。
1)日常用法:伦理主要指外在的道德法则,具有外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道德多指个人内心的规范和德行,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其结果,具有主观性、内在性和个体性。道德是伦理的载体和形式,伦理则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2)核心: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
3)范围: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4)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坏善恶。
2.伦理学的概念
伦理学是从道德的角度去研究体人、个体人的一门科学。
具体来说:首先,伦理学研究道德的一般原理。其次,研究道德发展的规律。再次,研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
3.伦理学的体系
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
元伦理学:1903年英国哲学家摩尔发表了《伦理学原理》,成为元伦理学兴起的标志。元伦理学既不关心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也不制定道德行为规范,而仅仅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解释道德术语的意义,分析道德语言的逻辑,寻道德判断的依据。
侧重于分析道德语言中的逻辑,解释道德术语及判断的意义,将道德语言与道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开,主张对任何道德信念和原则体系都要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在具体的研究中,有时机械地搬用自然科学的机械符号和公式,具有形式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此后曾受到许多伦理学家的批评。
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 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探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本质和评价标准的理论。
从作为一个学科的特点来看,规范伦理学通常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般规范伦理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是一种美德中心论,在这种伦理学中,品德、美德和行为者居于中心的、决定的、主要的地位,而道德、规范和行为则处于从属的、次要的、被决定的地位。它的论据,一方面在于:做具有美德的人比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更为根本、更为重要、更具决定意义;另一方面则在于:美德是评价一切行为正当与否的终极标准。
4.孟子的理论
性善论:四个善端,人天生有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政思想:五常指的是什么孟子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实行仁政必须要“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让人民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人民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加强道德教育。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杀之。
5.董仲舒的学说
董仲舒继承发扬了孔孟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和神秘化。
人性论(性三品说):他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为未教化前人的道德状态,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即性三品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