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指的是
儒家五常指的是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01 何为“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孔子认为,人最美好的品质和最应该有的品质就是仁,仁就是爱人,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础
所谓“仁者无敌,心中无敌,故能无敌于天下”。仁慈,慈故能勇,真正实证仁慈之德,定是勇猛之人。
02 何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
“义”体现着一种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尽管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
义,是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薄云天。真正堪当大任之人,必然是拥有忠义品质之人
03 何为“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礼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行为表面上的一套规矩,更是体现着言行规范的后面所蕴含的严肃的道德伦理基础。
礼,意味着先礼后兵。真正实行“礼”的人,在谈判桌上,会摆事实、讲道理,拥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与自信,因而拥有发自内心的谦和与礼让五常指的是什么
04 何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儒家思想中的“智”,指的并不是科学智慧,而是一种道德智慧,也就是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所谓“智”,就是生而有之的“是非之心”,只要尽心将这种智慧来发扬,就能够做到知性,由知性而知天,知天则意味着达到超凡脱俗的人生之境,这是“智”的最高境界。
智,意味着智慧如海,是大智若愚,是超越世间万象,洞悉事物本质,从而决胜于未然
05 何为“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古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算计,故而真实可靠。
信,就是诚,是无欺,是使人无疑。通俗的说就是,要对自己的说过的话负责,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大家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信,意味着信赖、值得托付,意味着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这样一个势不可挡、使命必达之人,谁不愿意追随?就连对手也会对他敬畏三分。
仁义礼智信”: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复、诚实不欺
一个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的人,他仁者无敌,心中无敌,故无敌于天下;他仗义直言,刚直不阿,气势如虹,千里走单骑;他尊礼敬人,拥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因而展现发自内心的谦和;他智慧如海,超越世间万象,洞悉本质;他一诺千金,值得托妻寄子,堪当大任。
儒家五常乃立身之本。
当一个人呈现出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时,怎能不让人敬畏、敬重,甚至追随?
当一个民族呈现出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时,怎能不让世界肃然起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