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 (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zhái净,撕成xiè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用,没甚味道。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者写汉字。
蟹不肉是什么意思
    菌(  )子    深褐(  )  zhái(  )净    xiè(    )腿
    (2)“滴溜"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水滴落下来    B.提起  C.形容旋转或流动  D.形容极圆
    (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请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2.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有关“雨”的古诗词,并标明作者。
    二、课文阅读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
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3.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1)文中的物:
    (2)文中的事:
    4.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品析加点的词语)
    5.请谈谈你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句的理解。
    6.作者借昆明的雨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能感受到?试举两个例子。
    三、课外拓展
    梅雨,梅雨
    石志藏
    梅雨,是江南的“特产",就像当地节令的瓜果蔬菜,什么季节栽种,什么季节生长,什么季节成熟,都是大自然设定好了的。
    每年的六、七月份,冷暖空气在江南一带会面,形成锋面,就像牛郎织女年年的七夕相会,你拉我扯,缠缠绵绵,没完没了,(    )造成了长达二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雨期。这时候的雨,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毛毛雨,(    ),激情澎湃时,也有短促的骤雨。巧得很,大自然在这个季节里又安排了一种时令果子,即梅子。梅子春华夏实,(  )在此时成熟了,于是人们将此时下的雨命名为梅雨。与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不同,梅雨不但颇具季节性,而且其用果子命名,(    )独特。由此,梅子是这一季节里的幸运果,而梅雨也是这一季节里的幸运雨。
    很多人,尤其是南下的北方人,并不喜欢梅雨。他们认为,绵长的雨季,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不用说屋外,就连屋内的地面墙壁,甚至被子都是潮潮的。习惯干燥的北方人过不惯南方人水鸭子式的生活。而土生土长的我,则不厌烦梅雨,甚至有些喜爱。
    乡村的梅雨,是别有一番景致的。从故乡老房子的窗栅上,能瞥见远处的溪流、石桥、山阶,还有烟雨笼罩的隐隐山峰,似国画一般。
    梅雨时节的我,喜欢撑一柄雨伞,就这样在乡村漫步。走着,走着,抬头见谁家门前的梅子悠悠地坠在枝头,青的青,黄的黄,雨水从高处的树叶上慢慢汇聚,又滴落到青黄相间的梅子上,于是梅子的尖处终于忍不住了,就这样一滴滴落下,渗入泥土。
    梅雨时节,气候温暖湿润,是栽种的好季节。尽管阴雨绵绵,江南田间的农民,该收的收,该种的种。有老农穿着蓑衣牵着耕牛从田间走过,来到大柳树下,“吧嗒”“吧嗒"抽通旱烟,看到我,说:“这个季节呀,插根树枝都会发芽成活。”是呀,春种常会遇到春旱,而梅雨季则是种什么活什么,全仰仗降水丰沛。所以,天上下着细雨,江南的农民仍忙碌在田间,不闲着。
    梅雨时节,野草疯长,为兔、猪、牛、羊等家畜提供了丰富的草料,这时的家畜也长得快。勤劳的农民,不畏辛劳,还割来一堆堆杂草,一层层掺上畜粪做堆肥,为秋种备足基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