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易错题集锦
单选题
1、下列填到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正确的一项是 (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
②而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 .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 日。
③用魏碑简体字,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祭奠之意。
④据悉,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口沿刻有12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B.④②⑤①③C.④②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答案:B
结合这几句话的内容,第一句应该是先总说楚大鼎的情况,应为④;接着描述“国家公祭鼎”的情况,为②句;然后是⑤,进一步说明楚大鼎的文字情况。接下来是①,阐述国家公祭鼎的文字情况。最后是③,阐述国家公祭鼎的文字的描述内容是南京大屠杀,表达痛悼、祭奠之意。综合排序为:④②⑤①③。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句子的排序问题时,一定细读文段,注意选项中的关键性字词,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搭配,根据这些加以选择。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彩。
C.“西起九江(不含)”。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答案:C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不一定非得有有引标和副标;B.新闻语言中可以带有作者的感情;D.“不料”是指汤恩伯到达芜湖那一天防线被突破是汤恩伯没有料到的,由此分析,应该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文体常识的理解和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做出选择即可。
3、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②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④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
⑤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石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A.①②④⑤③B.④①⑤③②C.④⑤①③②D.①⑤③④②
答案: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排序。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通读文段可知,①②③句开头有代词、关联词,不适合做首句,④句引出写作对象——
砾岩,是总领句,⑤句与④句一样说明砾岩,所以紧接⑤句;①句开头是一个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事物——鹅卵石,所以①句紧接⑤句;由③句中的“可是”可知,此句是一个转折句,句意明显与①句构成转折,所以①句紧接③句;②句是解释“岩层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的原因,所以②句紧接③句。故排序为④⑤①③②。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C.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D.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答案:B
ACD项句子使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B项不同,使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别能力。首先明确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议论。解答本题首先辨别每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山路蜿蜒,翡翠般的山峦,青砖白墙的农家小屋,袅袅炊烟从绿海中薄纱般飘起,饭香混合着炒腊肉、小青菜的味道钻进鼻里。
B.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呢,自己又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
C.来到民宿的人见了这装饰,无不惊叹:“这是什么工艺品?真好看!”
D.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答案:B
ACD.正确。
B.应把句中的逗号都改为问号,因为前三句是连续的问句,有几个问句就应使用几个问号。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B.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C.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像轻盈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D.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答案:A
解答本题时,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BCD项运用比喻,A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能力。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类型和特点,准确辨析。
7、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的“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自豪之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答案:D
D.表述错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说明了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并非结果。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
C.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观看顺序答案:C
ABD标点符合使用正确。C.这句话中的“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是引用报纸上的话,不是某人说的话,不应该用引号,直接用冒号,因此下文即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