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心理督导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
心理咨询和督导与临床工作之间关系密切,最早的临床督导是自心理理论外推而来的,主要涉及从精神分析模型、以人为中心模型、认知行为模型、系统模型、结构模型等而衍生形成的几种督导模型。近年来的特殊督导模式的发展则是独立于心理之外,代表性的有发展模型、社会角督导模型和循环咨询督导模型。
1 基于各种心理理论的督导模型
精神分析的督导模型:精神分析的督导概念对整个督导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在整个督导概念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正式的精 神分析督导工作开始于马克思.埃廷根的实践,埃克斯坦和奥 勒斯坦最早建立精神分析的督导模型。该模型认为:督导是 一种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特别强调病人、师和督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督导的目的不是提供,而是教学,使被督导者学会理解和解决与督导师之间的关系冲突中的心理动力
学,从而习得处理与来访者工作中冲突的能力。之后,雅各布斯,罗克,吉尔,弗劳利—奥戴和萨纳特等发展和论述了精神分析的督导概念。尤其弗劳利—奥戴和萨纳特提出的三个维度: 1与被督导者关系中督导师的威望的本质; 2督导师的关注点; 3督导师的主要参与模式,为所有其他督导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概念框架。
以人为中心的督导模型:以人为中心的督导模型的倡导者是卡尔.罗杰斯,该模型对以人为中心的临床师占据重要的地位。该模型认为:督导既非教学,也不是,但它是融合了教学和元素的一种过程。罗杰斯本人更倾向于把督导看成性面谈的一种修改形式。其它有代表性的是帕特森和赖斯强调督导师必须向被督导者示范对于人性和改变的态度以及对自身的态度,并将督导过程本身看成一直接的影响形式。目前用于培训学生的一些基本咨询面谈技能程序大都直接从罗杰斯衍生而来。
认知行为督导模型:由于认知行为的理论假设认为适应性与非适应性行为都是通过其结果而习得和维持的,因此,认知行为 的督导在设定目标和督导过程方面的明确性和系统性远胜 于其他理论模型,更关注被督导者对技术的掌握和对所 学的特定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的保真度。沃尔朴、诺普和加菲尔德最早描述行为主义督导过程。布拉德利将行为主
义督导描述为以下过程:建立信任关系,技能学习与评估,为被督导者设定目标,构建策略并实施以达成目标,后续跟踪评估和学习效果的泛化过程。莱斯和贝克指出督导师会采用认知方法来挑战被督导者的认知和错误观念。最近的认知行为督导模型改进主要以萨夫兰和穆兰将其他方法整合于认知的体系中的工作最为突出。
系统性督导模型:系统性督导模型和家庭督导一致,其发展独立于其他心理理论的督导。系统性督导模型强调家庭动力学在 督导关系中的重现。对系统家庭的不同流派差异的关 注,麦克丹尼尔、韦伯和麦基弗认为不同流派的系统性督导 理论上是一致的,强调督导过程中的主动,直接和相互协作; 同时,也关注家庭的起源问题,督导师应为被督导者提供机会以使其达到更高水平的情感分化和成熟。另外,普罗廷斯基和普雷利等就督导关系的平等与否提出多种策略性的督导例子。
结构主义的督导模型:由于结构主义理论本身强调的是“解释”和“分析”,强调一个人主动的对某种特定含义和意义的“组构”,其理论本身容纳了大量的流派和相应理论。随着这大类的理论和治 疗实践发展,他们的督导模型共同点主要在:较多地依赖督 导师的咨询角,即试图保持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 重点关注被督导者的力量提升。最有代表性的是叙述性的
督 导方法和关注解决方案的督导方法。叙述性的督导模型假设人们的天性就是“故事家”,他们发展了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起到一个既组织过去经历也影响未来行为发展的模板作用。督导师的作用就是一个编辑或是催化剂,督导帮助被督导者写出并修改那些描述他们作为师时他们是谁和在师的角中做什么的剧本。卡根也曾强调通过提问或暗示性问题,被督导者能主动参与到剧本编辑和改造中来,不断明确作为一个师的角。关注解决方案的督导模型由德谢泽等首先提出。此模型基于假设是:来访者知道什么对于他们是最合适的;看待事 物并非仅有一种完全正确的方法;重要的是关注什么是可能的和可改变的;以及好奇心是必需的。该模型的最著名特征 是“奇迹问题。”其基本形式是设想奇迹发生了,所有的事情会怎样,从而考虑事情积极的一面。最近有很多研究者关注 解决方案的督导,他们包括琼科,普雷斯伯里,托马斯等,有人认为该模型正孕育有希望的督导观点。
2 发展模型
发展的督导模型基于的假设是:第一,在提高能力的过 程中,被督导者要经历一系列性质不同的阶段。第二,如果要使被督导者获得最佳的满意度和职业成长,就必须为被督导 者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提供不同性质的督导环境。几个关键的发展督导模型分别提出在 20 世纪 50、60、
70 年代。发展督导模型的得益于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两方面的成果。有代表性 包括斯托尔滕博格的整合发展模型,斯科夫霍特和罗内斯塔 德的六阶段发展模型和洛根比尔、哈迪和德尔沃斯的三阶段 发展模型。整合发展模型强调咨询师发展在四个督导水平层次中的三个结构方面的变化发展。斯科夫霍特和罗内斯塔德的六阶段发展模型强调咨询师发展的外行帮助者、初级学生、高级学生、新任专业人员、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和高级专业人员六个状态阶段和相应的督导主题。洛根比尔、哈迪和德尔沃斯的三阶段发展模型强调咨询师发展的停滞,疑惑和整合三阶段以及被督导者八个基本发展问题。但有评论,发展的督导模型过于简单,而忽略督导中所发生的现象本质的解释。
3 社会角模型
社会角模型基于的假设是:督导师在他们的职业实践中已经形成特定的职业角,这些角也会成为督导师工作时的象征或模板;督导师可以看成一种包含其它涉及职业角的更高层次的角。根据大量理论家提出的督导师角,这些角涉及教师、顾问、师、推动者、讲师、评价者、监控者、示范者、管理者等等,霍洛韦将特别关注这些角的督导模型总归类为社会角模型。但是,督导师在任一特定情况下采用的角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
角督导模型其中包含大量的个别模型。代表性的有伯纳德的区别模型,霍金斯和肖赫特的督导七眼模型和霍洛韦德系统模型。伯纳德的区别模型特别强调督导过程中教师、咨询师和辅导顾问三种督导角和干预、概念化和个性化三个督导关 注点组合表现。霍金斯和肖赫特的督导七眼模型强调督导过程内部系统和督导系统相互联结中的会谈内容、干预和策略、关系、师的心理过程、督导关系、督导师自己的心理过程和更广泛背景下的职业行为等七个方面的 经验训练。霍洛韦德系统模型考虑包括督导关系本身、督导师的个性特征、开展督导的机构的特征、来访者的个性特征 以及被督导者的个性特征等一系列的因素,并从督导师的任 务和功能方面进行总体整合。
4 循环咨询督导模型
循环咨询督导模型是建立在将被督导者置于核心地位的理论假设之上的。 它始于描述来访者的问题、情绪状态、以及求助行为的特征,从而引出被督导者对来访者的知觉、反应和态度。通过这些程序可以帮助被督导者检查或评估其对案例的概念化,进而修正或改变其对来访者的假设。对思维的内省有助于被督导者拓宽知识面,也有助于其为下一阶段的咨询或是其他案例中的来访者制定出新的干预策略。循环模型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每次督导,都是一个从外圆到中圆再到内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督导师与被督导者于每个人圆内共同协作,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模型。在运动到内圆之前,被督导者都有机会看到自己对其本人和来访者做了些什么。然后,从这一点开始,督导又走向外圆,在外圆轨道上试着再次评估对 来访者的新干预策略,并有可能发现对于自身和来访者的新认知地图。每一步(每一个圆)的意图如下:第一步:帮助被督导者收集其对来访者的理解 第二步:理解被督导者所采用的干预手段 第三步:探索和评估被督导者案例概念化的理论基础,在某些情况下对其进行修正和更改第四步:促进对干预计划的深度思考第五步:形成新的来访者地图。对循环模型的特征主要有:1. 以被督导者为中心;2. 认知取向;3. 泛理论取向;4. 被督导者能持续获得进步;5. 多种取向的综合运用;6. 对不同发展水平和理论背景的被督导者均可使用;7. 目标明确,方向具体,操作简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