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了解这那么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根底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一、导入新课
(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
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表达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写作特,体味爱国主义情感
1.读罢文章,我们能清晰明白地了解整个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这都得益于作者对整个着舰过程精彩的描写。请你从文本的“描写角度〞入手分析,说说本文是如何将整个着舰过程写得明确生动的。
明确:(1)正面描写。作者正面描写了舰载机起飞的准备工作,舰载机下降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成功着舰的详细过程。正是因为这个完整的正面描写,我们才能如此清晰,如亲临现场看见舰载机起飞并成功着舰的始末。(2)侧面描写。全文有许多描写属于侧面描写,如写环境,“海风吼叫,海浪澎湃〞,环境描写不仅起着衬托紧张气氛的重要作用,同时侧面突出了
舰载机着舰的艰难;又如背景介绍,“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无疑将此次飞行的困难提升到了最大化,让读者不仅能在正面描写中感知到全过程,更能感知到该过程中的困难与紧张;再如以人物神态、语言描写作映衬,“许多人落泪了〞“太让人冲动了〞等,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着舰成功的喜悦。
2.为了表现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表现出舰载机成功着舰后国人的喜悦,作者在语言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请你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明确:(1)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着舰场面。“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中国几艘航母运用对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也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3.请你说说,为什么在舰载机着舰之后大家如此欢乐,并且“许多人落泪了〞。并结合全文
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明确:因为“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对于中国而言,这是强军路上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我们自主研究成果的重要证明,它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与不懈奋斗,它是国之骄傲,这是大家如此冲动并感动的原因。阅读完全文,我认识到祖国正在走向强大,走向繁荣,我为祖国军事上的重大突破感到自豪。同时,我也能感受到祖国开展的不易,作为新一代新生力量,我们应该在看到国家富强的同时展望未来的开展,而今的努力,就是对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奉献。
导学目标三:认识新闻通讯
探究:阅读完文章,我们不禁要问,这篇文章能算作一篇消息吗?如果不是,它应该属于哪类文体呢?它与消息有何异同?请分小组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明确:(1)不能算作一篇消息,但它具有消息的某些特征。如,我们能清晰地从文中捕捉到一篇消息所具备的某些要素——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等。(2)课文属于新闻通讯;它围绕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新闻材料组织语言,对此事件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该事件的深刻含
义,十分具有感染力。(3)它与消息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能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呈现十分具有文学性。
【教学提示】
通讯,是运用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播送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板书设计
一着惊海天正面描写检查准备
调整姿态
成功着舰
侧面描写环境衬托
背景介绍
人物映衬强军梦想
民族复兴
可取之处 |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通讯不是最主要的,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有利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缺乏之处 | 1.通讯类素材拓展不够,学生对此类文本特点的了解不太深入。 2.没有对本单元的几那么新闻体裁进行了比拟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明晰。 |
5 藤野先生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根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那么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经历,去拜访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到日本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他转赴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他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以思念藤野先生。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忆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回忆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3.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出文中说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
4.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局部?
明确:第一局部(1-3),写东京所见所感;第二局部(4-35),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第三局部(36-38),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思念)。
目标导学三: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精读第1-3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照应。以极其
厌恶的情绪和辛辣挖苦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肮脏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教学提示】
教学中注重品读作者语言,抓住“标致〞“精通时事〞等反语以及描绘留学生形象、生活细节的语言,体会其中强烈的挖苦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四: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明确:“日暮里〞这两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对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说说你对“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明确: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教学提示】
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幽默自嘲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