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藏羚羊与自然的保护》
藏羚羊与环境的保护
1、时代背景介绍
电影《可可西里》根据一些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2、影片内容简介
1993年7月,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组织
名为“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1994年1月18日左右,索南达杰在和盗猎者遭遇后被射杀。当地按照给活佛的待遇将索南达杰火葬。当我看到影片中无比壮美的可可西里,蓝静谧的星空,就像一位去过西藏的朋友对我说的:“当流星划过夜空时,我能感觉到天空是那么近,近得仿佛伸手可以触摸到”,空旷无垠的山峦都透出一种亘古圣洁的美时,让五百只藏羚羊陈尸荒野的场面更加显得触目惊心!那些血腥与暴力都是偶然,瞬间的,而呼唤人性的温柔回归通过镜头永恒地闪现出来,看过此片后,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被商品世界彻底摧毁。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是什么歌一、 社会环境
《可可西里》选择的是中国最美丽的一块处女地,这里未曾被商品社会所污染,这也是一片危险的荒漠之地,流沙吞噬了入侵者,没有人知道沙丘下面埋藏了多少生命,也许这是大自然对自我的保护方式。但欲望之手还是伸向了这里,与盗猎者的斗争不仅从被追捕的场面展现出来,更从不正常不合理的人类贪婪欲望中展现出来。欧洲国家以昂贵的价格大量收购藏羊绒,促使盗猎份子日益昌蹶,严重破坏可可西里的生态平衡。可可西里独特封闭的人文环境和生活风俗,使得很少与外界沟通。偶尔国内几家媒体的报道,也是把可可西里当做了炒作的对象,然后人走茶凉,没有了下文。
二、 人物塑造
一直以来,受传统文学理论影响的文学批评,都把塑造典型形象视作创作的最高目标,置于理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以典型形象去概括生活的方式主宰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塑造典型形象并不意味着人物形象有超越其他构成因素的更大审美价值。一味地关注分析形象性格,只会导致对影片不正确的批评。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性格如何突出,而是他们与社会环境之间建立的冲突关系,强烈地表达出反抗破坏生存家园行为的精神意志,这正是一代人的生存和情感体验。
很多人说来人物性格一片模糊,没有丰富的个性,性格即选择,陆川将社会生活的内涵概括于人物性格中,这具有相当的难度,好莱坞最成功的此类银幕形象就是阿甘。人物设置分为三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像。《可可西里》使用了像式的人物设置。同类艺术结构的影片代表作为《罗马十一时》,正如编导德桑蒂斯所说:“引起我们注意的应当不仅是个别人的命运,以及当时当地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巧合,同时还应当是局外人所看不见的罗马。”影片的这种立意决定了它的像式结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可可西里》的人物设置关系了。
像式结构也存在主次关系,其中的核心人物仍从属于这个体,日泰就是核心人物。人物性格刻画,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有三种方式:
1, 语言,即对话。记者在一开始采访日泰时,这种对话就遭到了拒绝,所以对话的方式行不通。
2, 行为。想通过行为去了解西藏同胞,那等于做梦:)即使是在西藏生活了十多年的知青也无法真正理解西藏同胞,所以我们放弃吧:)
3, 事件。通过事件去分析背后的社会根源,这就是陆川要做的。性格即命运,反过来,命运也即性格,日泰在跟盗猎份子的对抗中牺牲了,当他面对一大盗猎份子选择的不是妥协而是对抗,如果还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血性男儿,那我也再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了:)
可可西里野耗牛队每个队员的命运,凝聚成了一幅英雄的石像,就象我说过的,“有些山脉注定面目模糊,有些嘴巴注定张大发不出声音,有些国家注定没有命名……”我们记得了日泰(索南达杰),但很多牺牲的队员我们注定无法记得他们的名字,我们注定无法知道他们有过怎样美丽的青春年华和笑容,那些年轻的生命……
记者角设定:
1, 代表了城市文明对可可西里的文化审视;
2, 有利于交待剧情和情节展开;
3, 提供了导演作为旁观者的情感体验;
4, 最重要的一点,记者角成为一个意念符号,可可西里的未来需要这个角去参与重建。一直以来,可可西里的意识形态封闭,在遭到有组织的盗猎分子破坏时,这些组织背后就是强大的西欧市场,面对这一切可可西里仅靠自身保护是无济于事的,记者角相当于一个SOS信号,为可可西里目前的状况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只有相应依靠秩序强大,更为开放发达的文明,城市文明,引进更强有力的手段打击犯罪,才能使得可可西里重建自身平衡与协调发展。对比日泰的无政府状态,在没有强大的后盾支持的情况下,必然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
三、 情节叙事
很多人觉得剧情太平淡,感觉没有展开,这种反应很正常,对于看惯了好莱坞令人目不暇接的影片的观众来说,《可可西里》尚未达到满足感官剌激的要求。情节显直线发展,冲突关系极其简单,这种四平八稳的讲故事,给人感觉老一套。为什么我强烈反对采用好莱坞式剧情呢?在借鉴西方电影模式时,必须考虑国情,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应该是把民族特性放在首位。可可西里是一个意识形态极其单纯的地方,人们赖以生存的只有宗教和信仰,这种单纯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即使是社会学者也无法解释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单纯而固执的一个民族。
从这种民族个性出发,你会发现你无法将一件简单而单纯的事情讲得很复杂,其中包括动机冲突及结果,西藏人是一杯圣水,但是你要把他调成鸡尾酒就是做假。二个人物的死亡给人感觉很突然,而死得很没劲,正是这种突如其来而没劲的,更加深刻地传达出导演的悲恸,死亡在西藏人心中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轮回,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对待婴儿诞生的态度是同样的。所以在所有人物死亡时,你都看不到面对死亡的恐惧,而且都是悄无声息地死去。
很多东西其实我也说不好,《可可西里》是一个好题材,我相信陆川没有糟蹋这个好题材,因为他已经让我体会到了崩溃的感觉。说一个真实的笑话,在日本电影发展初期,美国人拍
了一部关于汽车的电影,日本文艺批评家都说这是一部肤浅的影片,然后日本人原盘抄袭这部电影的剧情,只把里面的汽车换成了摩托车,结果在国内大受好评。这说明了什么?汽车没有进入当时日本人的生活,观众对汽车缺乏基本的感受力,而换成观众日常生活中的摩托车则为人理解接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