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论《子夜》的社会剖析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论《子夜》的社会剖析特点
论《子夜》的社会剖析特点
摘要:《子夜》系茅盾先生代表作,是一部反映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巨作,也是茅盾笔下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为突出吴荪莆的阶级特征,把他的角安排为丝厂老板。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莆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是贯穿《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全貌,而《子夜》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子夜》所展现的艺术美也与描写广阔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在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中,就充分体现了《子夜》社会剖析特点。《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读了这一部小说,就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相信对我们认识茅盾文学作品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时代背景  社会矛盾  阶级特征
一、创作背景
茅盾字雁冰,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故乡浙江桐乡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上海相邻,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就形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精致入微的笔风。
《子夜》系茅盾代表作,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阶级之间的斗争及历史命运,展现了民、族工业的社会悲剧,同样也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茅盾在《子夜》的写作计划中,本有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要把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纳入小说总结构。但直到“一二八”事变后,作者曾经返乡作短期的旅行,这才在新的创作过程中,实现了原来的计划。茅盾观察、分析中国农村生活的重心所在,是大多数的小有产者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榨下,由于受到破产、半破产的威胁,因而自发地起来抗争。这些作品重点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中国人民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险,除了起来反抗,再也没有其他出路。茅盾的这种观点,和同志在“九一八"事变后对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所作的分析,是完全吻合的。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吴与赵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与此同时或实或虚的写出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结尾侧面带出了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以此对照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出了中国的真正出路之所在。
二、社会矛盾是导致民族工业失败的直接原因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个阶级的代表;二是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底衬,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理性彩十分鲜明,如《子夜》中的代表人物吴荪甫形象,也是有一定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向。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
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像是遇事沉稳,而实质上则是无所是从。长篇小说《子夜》,为突出吴荪甫的阶级特征,把他的角安排为丝厂老板。因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纺织业是最发达最有代表的民族工业。在作品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有着不同的阶级本质。吴荪甫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赵伯韬则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利用金融买办资本来控制民族工业,帮助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吴荪甫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也希望结束军阀内战,实现民主,当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后,甚至也将对政府的希望转而寄托于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在吴荪甫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抗与斗争。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与压迫。茅盾笔下的吴荪甫,不但是上海滩上气度非凡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中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大企业家"魄力和自信的佼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吴荪甫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是吴荪甫形象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为什么他仍难逃厄运呢?
因为吴荪甫的两面性和悲剧结局,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子夜》的故事发生在1930
年春夏,当时,各种矛盾都在迅速激化,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苏区红军也趁机不断壮大,渐成燎原之势。在作品中,他与赵伯韬的斗争是主线,他与裕华丝厂工人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副线.“三条火线”相互交织,构成全篇。军阀混战与红军发展也是两条潜在线索,没有得到正面展开,但一直以侧写和暗示的方式,与故事主体相联系。在故事开始时,吴老太爷来上海,就是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吴荪甫与赵伯韬的关系,也是如此。赵伯韬对吴荪甫态度的根本转变,表面上是因为吴荪甫组织了一个益中公司与自己对抗,实际上区区一个益中公司根本不能与之抗衡,甚至连一根毫毛也伤不了,关键在于吴荪甫任用唐云山做公司的总经理。唐云山是汪精卫派的政客,汪派是日本人的走狗,而赵伯韬的主子是美国老板。因此,赵伯韬与吴荪甫之间的斗法,实际上是美日矛盾激化的表现.1929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破产,工业也摇摇欲坠,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升级。当时的吴荪甫就正处于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斗争的中心。当时,蒋(介石)冯(玉祥)之间的战争也是美日较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题材和结构两个方面。在题材上表现为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又不单纯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来反映中国革
命的整个面貌。将吴荪甫设计为丝厂老板的另一个考虑,就在于丝厂的生产原料都来源于农村。在结构上,有张有弛,舒展自如。第一章通过吴老太爷进城,拉开了全书的序幕,第二至三章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请出了全书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时也为“三大火线”埋下了伏笔。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的,由于后来没有得到继续,有游离于全书之嫌。第五至八章写吴荪甫三面出击,全线告捷,形成一个小高潮。第九至十二章写吴赵斗法,第十三至十六章写吴荪甫因工人运动兴起而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第十七至十九章写吴荪甫的最后挣扎。其蛛网式布局和题材的史诗化相互呼应,概括地表现了中国30年代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
    茅盾曾深刻研究和分析了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现状,尤其对上海工商业更为熟悉。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决定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在写作《子夜》的时候,作家又充分地运用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社会经验。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一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过去的这段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为
他从事这部书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茅盾创作《子夜》的目的很明确,即希望通过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而又在现实中迅速地失败,不得不把自己产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的过程,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说明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吴荪甫的悲剧,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悲剧。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这是革命派。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的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的谬论。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在开始小说创作前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丰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修养,对于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创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是什么歌
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
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
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