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郸草书歌翻译
萧郸草书歌翻译
    唐·萧士趕撰
    萧士趕,蜀中大诗人,文章高雅,名声远播。凡经其手,无不精妙。尤善行、草书,被称之为当代第一。
    古人作诗不过五十首,然而有能力的人多如牛毛。近来又有人以七言诗歌传世,可那些才学低劣的人又怎能超越他们呢?这全因时运未至、生活所迫罢了。时至如今,百家诗集刊刻流传于世,然而却没有哪一家能比得上此诗人所作的。这是因为诗的思想内容远远超过了前人的缘故。诗人所做的文章都深合道理,且极尽巧妙;文笔清新,词语优美。如果说“文章”,则能和王勃并驾齐驱,和韩愈同为唐朝的领袖。由此可见,诗人萧士趕,在文学艺术方面,真是杰出的人才。虽然他早已死去,但他留下的文章和书法仍存在世上。后来者仰慕前贤,便纷纷仿效,以至使他的真迹也一一散失了。然而,现存的只是有名的墨迹中的十分之一二而已。当时的徐浩曾看到它们,对众人说:“这些草书帖,写得实在精妙绝伦,就是当年的王逸少也未必赶得上啊!”
    萧士趕所书写的草书,大概形成于天宝(唐玄宗年号, 742-756年)末期,大概是在开元、天宝间。他在书法上吸取了前人的精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擅长草书,以草体而论,真、行、隶三种书体各占其半,而他最擅长的还是草书。唐太宗尝对别人说:“此子处在朕的右臂,所谓的书法,难道还用不上朕吗?”又说:“萧士趕的字,水平虽有一定程度,但还不值得观看。”于是,将其书写的草书交给了秘书监的李峤,让他好好保管。
    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他的腕和肘都处在悬空状态,笔毫下垂,纸张下沉,心无杂念,意在笔先,丝毫不受外界干扰,一气呵成。而今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千多年了,在唐朝的皇宫里,想要请教问题的人很多,但他都一一回答了。从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人里呼唤人来回答问题,谁也做不到这一点。他生性耿直,在他临终之时,还在诵读《老子》。就在这样一个奇特的人物身上,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一次,他去华州办事,碰巧遇上了王元景。于是,他向王元景提出了一个问题,王元景却一无所知。而那位名满京城的书法家,竟然像一个孩子般羞愧地低下了头,说自己愚昧,无法回答。
郸    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他看到萧士趕的书法更加精湛了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