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 程 标 准 | 素 养 解 读 |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 1.结合《“一五”计划成果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的基本布局;按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时期归纳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时空观念) 2.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历史解释) |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开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的内涵
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一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①1953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知识点三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表现
①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后果
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易错易混] “”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1)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史料一
[解读] 结合图片中的“农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判断。
[思考] (1)两幅图片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提示】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史料二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①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②
——《六十年国事纪要》
[解读] 对比分析史料二中①②处的关键信息。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
【提示】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196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方面 | 改造完成之前 | 改造完成之后 | |
革命性质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 |
经济基础 |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 |
生产关系的建立 | 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 | 存在大量私有制 |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
中的地位 及相互关 系人在生产 | 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 | 社会各阶层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 |
管理体制 | 市场调节与计划管理相结合 | 国家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①。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②。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③。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解读] 史料一中①②③处信息分别从任务的提出、报告的内容、三大改造的胜利进行了阐述。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提示】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
史料二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④。
——《建国以来文稿》第7册
[解读] 根据④处信息中“超过英国”“只需两到三年”“主要是钢”进行分析。
[思考]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事件:开展“”运动。
运动:大炼钢铁运动。
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产值 | 比上年⑤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比上年⑥ | |
1966年 | 2 534亿元 | +17.3% | +24.4% | |
1967年 | 元 | -10% | -25% | |
1968年 | -4.2% | -13.9% | ||
[解读] 从史料三中⑤⑥处数据的增减变化分析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