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
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
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4.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量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
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高了。
三、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要遵循“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选择各类土地投入的最佳点,必须对土地报酬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Y=f(X1,X2,X3,…,X n)
=f(X i)(i=1,2,…,n)
式中:Y——产量;
f——函数关系;
X i——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
为了研究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人们常把其他生产要素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只研究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这时,这种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为:
Y=φ(X i)
式中:Y——总产量;
φ——新的函数关系;
X——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这个函数表明:当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X时,所生产出的产量为Y。通过这一
函数式,还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APP)和边际产量(MPP)以及生产弹性(EPP)。
报酬平均产量(APP)=Y/X,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P)=△Y/△X,△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奉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
(△X=X i+1-X i,△Y=Y i+1-Y i,i=1,2,…,n-1)
如果φ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生产弹性
它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示,见图3-1。
图3-1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
图3-1所表示的内容如下:
(1)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
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用数学式表示为:
当0<X<A
当X=A时
由于在这段区域中,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没有达到最高点,因此对任何一项投资生产活动,其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应停止在“0<X≤A”的范围之内。
(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B点可通过MPP=APP求出,即通过
求得。不过这一点没有实际意义。
(3)当投入量从8点继续增加至C点时,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APP>MPP;当投入量增至C点时,边际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H。用数学式表示为:
当A<X<C时
当X=C时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的报酬,那么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即要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最佳投资点,则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①当该生产函数是点函数时,用△y/△χ=Pχ/Py可到最佳投人量。式中Pχ代表生产要素的单价,Py代表产出物的单价。
②当该生产函数是连续性函数时,用dy/dχ=Pχ/Py可求得最佳投入量。
通过上述方法求得的X值肯定在A<X<C的范围之内。
(4)超过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减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加。因此,无论是从实物量角度,还是从价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都不应超过C点。
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正确认识投入
投入不仅指流动的资金,也包括固定资产,把固定资产投入当作土地的变动性投人,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