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本章逻辑概述
本章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这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逻辑地推导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即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作详尽的细节描述等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解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等。
第二节阐明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在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确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理想而不是空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的
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也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内在地联系在一起,需要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第三节提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是: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有理想、有道的、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的展望
学习目标
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本节逻辑概述
本节由二目构成。
第一目“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这一目有三个主要内容:
(1)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包括以下知识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第二目“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课程导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也都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测和向往。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预测未来社会时的主要方法,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
论的前提。
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他们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述未来生活的细节。但是,正如经典作家所说,他们描绘得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社会持谨慎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对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用怎样的方法来预测未来社会的。
“乌托邦”的由来
点评:
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理想社会的展望。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展望未来的方法上有着根本区别。
由此案例引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内容。
教师辅导
重要概念
共产主义乌托邦按劳分配三大差别必然王国自由王国
“共产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Communis,意为“公有”。近代英文中的“共产主义”(Communism)一词出现于 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法国工人秘密团体用它来指代在废除资本主义之后的理想社会目标。
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开始在他们的著作中使用“共产主义”一词。那时“社会主义”一词也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起来,只不过它主要在有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流传。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同义语,都是指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公有制的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形态。
现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当代最革命的最科学的学说体系。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共产主义运动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众的实践活动。它的任务是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直到全世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它是社会发展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这一社会又分为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从十月革命胜利以来,世界上已有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思想,然后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最终是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西欧的共产主义学说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日本人用古汉字把英文Communism
译为“共产主义”,20世纪初,“共产主义”一词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开始自觉、系统地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乌托邦(Utopia)是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它出版于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通常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公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酥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私有制社会中三大差别表现为对立关系,如城市中工业资本家对体力雇佣劳动者和农民的剥削。在社会主义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