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4学时。
教学容: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许多精彩的描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性质和幻想彩,因为他们不懂得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这些描绘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是最后均沦为空想,而不能成为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引领我们具体实践的目标。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掌握了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
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时,不只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怒,而是进一步揭示出了产生这种种弊端的社会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肩负着埋葬资本主义、创造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科学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预见未来当作自己的主要职责,热衷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详尽描绘,因而在缺乏实际材料的地方只好借助于想象和猜测;而马克思恩格斯则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及其发
展趋势的研究,并不把描绘共产主义社会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他们在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当然也会谈到未来社会。但是,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恩格斯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来形容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贫穷、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3、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那时,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至于这种联合体具有什么样的形式,有待于历史发展来说明。
4、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5、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于是,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2、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
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
行组织和管理。但这种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而不再具有政治压迫
和暴力镇压的功能。
3、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不复存在。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国家消亡,人类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也将消失,政治斗争不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从此人们真正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
4、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这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而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的意义。
5、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在共产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6、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
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贡献。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894年1月 3日,意大利人卡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
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