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马克思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马克思注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联系起来?
1)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换的过程。
2)个人的成长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个人都应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质变,但这一质变必须以量变的积累为前提。量变的积累就是长期的艰苦努力的结果。没有这个积累,想要实现这个远大目标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个人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联系起来。
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是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5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因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定上层建筑的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更。相反,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适合生产力的时候,就会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正当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改革的客观依据。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制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制等现象,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矛盾,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主观条件决定的。社会矛盾尖锐,革命的条件成熟了,马克思主
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发展决定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不变革生产关系就不能发展生产力的情况下,生产关系就成了主要的决定方面了,所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要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是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的,对其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长期的、艰苦的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人与自然达成了和
谐,而且社会关系达到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旧时分工的消除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并且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
8试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开创自己的事业。
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自我运动的动力源泉在于事物的内因。
2)、根据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当代大学生想要在激动的人才竞争中开创自己的事业,必须:一方面,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善于把握机遇、创造条件,为自己成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9简述货币与资本之间的主要区别
1)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功能。资本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首先的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
2)、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不同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起点是商品,媒介是货币,终点则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作为资本的货币,它是流通的起点,媒介是商品,终点是增值以后的货币。
10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的理论依据。我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的。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性质和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总水平不高,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
11、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也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事物发展的同一发展阶段的诸多矛盾之间、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也各具特点,互不相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两者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承认矛盾的普遍
性的教条主义和只承认矛盾特殊性的经验主义都不能正确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并开创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践证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将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相结合的典范。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析
1)、对立: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3.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明社会实践和读书学习的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
2)、学习阶段很重要,这是实践的前提 ,实践是学习的目的,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学校固然也是个实践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经历不同环境的历练,最后形成在信仰上的坚定性,且能够融会贯通,把学来的理论变成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要积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要把实践和学习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