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那些年,我们曾这样过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时,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过端午无非就是到了吃粽子的时候,比较吸引人的就是有了三天的假期。对于端午节的一些本地习俗,老人们渐渐淡忘,年轻人压根儿不晓。
五月五,是端阳。悬菖蒲,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这是旧时人们过端午的真实写照。《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端午习俗有竞渡、裹粽子,这些都与屈原有关。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屈原之前,五月初五端午就是节日,且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的习惯。直到建国前,每年端午节镇江、扬州二地民众均有划龙舟竞赛的民俗活动。
赶在过节前,记者走访我市民俗专家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请他们讲讲以前镇江人过端午节的故事。挂菖蒲、喝雄黄酒、吃“十二红”……那些年,他们曾这样过端午节。有些习俗听来令人颇觉新鲜,特别是一些经历丰富的老人,在他们看来,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去做。
江面抓鸭 潜水捉鱼
镇江清代就有赛龙舟习俗
镇江端午节的民俗有哪些?在老辈人的记忆中,赛龙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我市民俗专家吴林森先生对此颇有研究。
“镇江清代就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吴林森介绍,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丹徒学者赵彦稱在其《三愿堂日记》中曾描写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镇江赛龙舟的盛况。文中描述,京口龙舟最盛,比其他地方的龙舟要热闹,从岸边望去,竞渡时江上波涛起伏,巨浪间百舸竞发,前呼后拥,排桨挥动,鼓舞沧波,一时间,“金翠眩目,镇鼓艳耳,游观者舟次鳞列,约不下千万”,气势极为壮观。
到了近代,这样的赛事仍时有,一方面是纪念大诗人屈原,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民间的一项大型文体活动,其规模、场面都是极大的。举办龙舟大赛的当天,镇江全城的百姓都倾城而出,纷纷赶到江边观看比赛。可以说,从焦山到金山漫长的江堤上,人来人往,站满了观战的老百姓。甚至许多邻近县乡的百姓,也提早纷纷赶来,观看这一年一度的盛况。
吴林森表示,在当时的赛龙舟过程中,不仅仅是比龙舟的速度快慢,而且还要比水手的技
巧,特别是水手的潜水功夫。这样的传统在今天的龙舟赛上却很难看到。比如当时比赛项目有江面抓鸭和潜水捉鱼等。抓鸭是由几组龙舟围成一个大圈,然后在大圈的中央放一只活鸭子,一声令下,众舟一起合围,哪一艘龙舟上的水手先捉到鸭子,哪一艘龙舟就算获胜。有时,鸭子看到人,还会潜入水中,这时水手们必须跃入江中捕捉,场面十分热闹。
“其实,与江面抓鸭相比,潜水捉鱼才是难度高的项目,一般潜水功夫深的棒小伙才敢参加此类赛事,而最终,只有那些功夫特强而又擅长捉鱼的极少数幸运儿才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吴林森说。
艾草煮水洗澡 颈挂五彩香囊
中老年人难忘菖蒲香
随着端午节的到来,走在街上,不时能看到手拿菖蒲的中老年人,在他们的心目中,端午依然是难舍的情怀。但在不少年轻人眼中,端午已慢慢变成假期,节日情感越来越淡。
市区街巷里有不少销售蔬菜的摊铺,端午前夕,这里又多了一个品种——菖蒲,新鲜的菖蒲每把1.5元,有点枯萎的菖蒲每把1元。“最近来购买菖蒲的市民比较多,你看,我这20多把
粽子米泡几个小时最佳都快卖完了!”一位摊主说,来买菖蒲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在购买蔬菜时,都会顺便买一把菖蒲带回家。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市民丁女士表示,他们家端午节的粽子都是父母提前包好,然后兄妹一家一份。对于节日的其他准备,主要多买点吃的,例如咸鸭蛋等,另外就是再买点菖蒲插在家里的窗户和门前。购买菖蒲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每年她都会去菜市场买一把带回家。对于节日假期的安排,主要是跟家人团聚,一起吃个饭。“小时候过端午,妈妈都会用艾草煮水帮我们洗澡,然后手腕脚腕扣上七彩的绒线,脖子上挂着香囊!”提到端午的习俗,勾起了丁女士童年时的不少回忆。
不过,在年轻人中,端午的节日情感不如中老年人浓郁。王先生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不久前刚做了爸爸,平日工作比较忙,对他来说,端午假期是难得的休息时间。端午节前单位发了粽子和咸鸭蛋。对于菖蒲、艾草具体怎么使用,他也不大清楚,也没准备去买。
“挂个鸭蛋在胸前,别提有多高兴了”——“老镇江”谈端午节旧俗
今年73岁的吴秀兰是一位地道的“老镇江”,赶在端午节前,记者来到她家,听她讲述以往“老镇江”的端午旧俗。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以往人们就是忙着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和艾草、做‘十二红’、编五彩绳、钩鸭蛋网兜等。”一提起“老镇江”过端午的旧习俗,吴秀兰便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以前自己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说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屈原的文人,至于挂菖蒲和艾草、编五彩绳、喝雄黄酒则是为了辟邪。
先说包粽子,吴秀兰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街坊邻里总会约好一起去乡下采粽叶回来,不像现在买现成的粽叶回来包,更别说买速冻的熟粽子了,“我丈夫的老家在广西,他们那里包粽子的花样多,有枕头形状的、长方形的、多脚的,我们镇江当地人一般包的是三角形小脚粽。”吴秀兰特意补充道,小脚粽里的糯米相当紧实,特别是白粽子,就算不蘸糖空口吃也很香,这种自家包的粽子分量要比现在超市真空包装的粽子多出一倍呢。
“我最后一次喝雄黄酒还是十七八岁的时候。”吴秀兰说,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给她喝一点雄黄酒,因为酒味本身对孩子来说就不具备诱惑性,而且喝多了对身体也不好。“那时候,每到端午前,母亲就会去药店买点雄黄酒回来,给家里人都尝点,图个吉
利安稳。”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市场上再看不到这种酒了。吴秀兰打趣地说,后来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只是在《白蛇传》里看到过雄黄酒,但终究是没有尝到过。
说完粽子和雄黄酒,接下来就该谈谈挂菖蒲和艾草了。“现在一把草卖一块五,以往我们都是到乡下田头自己割。”就在前两天,吴秀兰刚在金山公园门口买了3把菖蒲和艾草。菖蒲形状好比屈原的剑,艾草味道特别,两种草捆在一起能辟邪。
另外,编五彩绳、钩鸭蛋网兜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了。“我穿开裆裤那会儿,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鸭蛋,端午节能挂一个鸭蛋在胸前别提有多高兴了。”吴秀兰说,以往的孩子在端午节那天,胸前挂着鸭蛋网兜,这个只属于自己的鸭蛋是舍不得立刻吃掉的。还有小手上绑着五彩斑斓的细绳,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辟邪降毒之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首饰装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