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作业二
一、判断(共计50分,每题2.5分)
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2、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间接故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    )
A. 正确
B. 错误
3、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明显而坚决。(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4、非法持有罪是不作为犯罪。(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5、犯罪对象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6、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  )
A. 正确
B. 错误
7、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8、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废止旧法,但因为旧法的规定和新的刑法规定相抵触,所以旧的刑法自然废止。(  )
A. 正确
B. 错误
9、刑法理论上将事前避险和事后避险统称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紧急避险。(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0、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派生的一种辅助性权利,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其目的具有合法性。(  )
A. 正确
B. 错误
11、某种原来并非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后来国家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为犯罪,在该法刚实施
之际,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新的法律颁行并已经禁止此行为,而仍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在此种情形下,不宜认定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    ) 
A. 正确
B. 错误
12、司机驾车以正常速度行驶在快车道上,有一男子决心自杀,突然扑到车前,司机刹车不及将该人轧死。本例中,司机对于男子的死亡结果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3、犯罪过失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是一种事与愿违、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
A. 正确
B. 错误
14、甲女意图杀害其继子乙,在给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乙在吃饭过程中死亡。后经法医鉴定查明,乙并非中毒身亡,而是由于吃饭过急,将饭粒吸入呼吸道,窒息死亡。此种情形下,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5、未遂的教唆犯又称教唆未遂,其与被教唆者有共同犯罪关系,他应当对实行犯的犯罪未遂负刑事责任。(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6、对于同一犯罪人可以对其仅适用主刑,也可以对其同时适用主刑和附加刑,但不可独立适用附加刑。(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7、抢劫公私财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8、我国《刑法》规定,若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则应从重处罚。据此,诬告陷害罪为纯正身份犯。(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9、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
A. 正确
B. 错误
20、张某欲杀李某,于是用对着李某瞄准,突然发现李某和王某肩并肩、手拉手走着。张某心想:我一定要打死李某,可千万不能打死王某。结果子弹还是打着了王某。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A. 正确
犯罪未遂
B. 错误
二、单选(共计50分,每题2.5分)
21、下列关于刑事责任能力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人虽然具备了控制行为能力,但不一定具备辨认行为能力。
B. 自然人如果具备了辨认行为能力,其必定具备控制行为能力。
C. 具有辨认能力,不一定具有控制能力。
D. 不具备辨认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也可能拥有刑法意义上的控制行为能力。
错误:【C】
22、关于数罪并罚,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B. 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后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C. 丙犯甲罪被判单处罚金1万元,犯乙罪判处没收财产,采用吸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D. “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重。
错误:【D】
23、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关于减刑的规定,减刑的对象不包括(    )。
A.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犯罪分子
错误:【D】
24、下列关于紧急避险说法正确的是(    )。
A. 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不仅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还应受到支持和鼓励。
B. 紧急避险行为是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不得已而为之,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危害社会的罪过。
C. 部分紧急避险行为在客观上可表现为不具有伤害人身、损毁财产的特征。
D. 假想避险也是紧急避险的一种特殊情形。
2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 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 控制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 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 意识和意志能力
错误:【C】
26、没收财产的范围正确的是(    )。
A. 没收犯罪分子个人的合法财产购买的房屋
B. 犯罪分子个人用于网络所得5万元
C. 犯罪分子个人用于网络的计算机10台、手机20部
D. 犯罪分子个人与其妻子共同生活的必需品
27、我国《刑法》第 13 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该理解为(    )。
A. 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
B. 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
C. 不构成犯罪
D. 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
错误:【C】
28、关于中止犯的成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行为人真挚地防止结果发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也应认定为中止犯
B. 中止行为与结果未发生之间要求有因果关系
C. 行为人主观上以为可以既遂而中止,客观实际上不能既遂,成立犯罪中止
D. 只要发生犯罪结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
29、关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者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B. 二者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C. 二者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排斥危害结果发生
D. 二者在意志因素上并非都反对危害结果发生
错误:【C】
30、关于假释正确的是(    )。
A.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B. 拘役的假释考验期限为一年
C. 管制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六个月
D. 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五年
31、甲因投机倒把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若干年后甲以新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为由向人民法院申诉要求改判自己无罪。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甲的申诉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甲无罪。
B. 对甲的申诉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按照从新原则,甲无罪。
C. 对甲的申诉法院不能支持,因新刑法对已生效的判决没有溯及力。
D. 对甲的申诉法院不能支持,因缓刑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改判无罪没有意义。
错误:【C】
32、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    )。
A. 应认为是犯罪未遂
B. 也应以犯罪未遂论
C. 不认为是犯罪中止
D. 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错误:【D】
3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当防卫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B. 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
C. 行为人故意对他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偶遇他人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其行为在客观上制止
了他人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这种情形也属于正当防卫。
D.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能是间接故意或者过失,而不能是直接故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