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由来与传说
导语: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比端午节早200年左右。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寒食节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缘起:寒食文化发轫于介休吗?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
晋文公求之不出,无奈之中三面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赵衰、狐偃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终于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
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介子推被焚的那天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的记载可见于《后汉书·周举传》、魏武帝(曹操)《明罚令》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中。
更早一些的记载则见于两千多年前经学家桓谭的《新论》,该书中讲太原郡风俗,不仅提到了隆冬不火食五日,还提到这是为介之推,故也。
如今清明节俗中的扫墓、插柳、踏青、含泪祭奠亲人等等都源于古代寒食节日活动的内容。
寒食节是古代专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
节日内容开始只是要求大家禁火吃冷食。
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被确定在寒冷的冬季,禁火冷食时间又相当长(有一月寒食及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等记载),结果出现了老弱不堪(《魏武帝禁火令》语)、残损民命(《后汉书·周举传》语)的严重后果。
为革除此俗,官府在这一时期曾实行过多次禁断措施。
为适应生存,寒食节在南北朝时期逐渐避开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固定在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
这个时间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时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曰: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
寒食节尽管选择了在清明节令期间,但直到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无论从内容上或是时间上都有着明显的划界与区别。
这一划界与区别主要表现在寒食节要禁火,清明节则要改火;寒食节为冷灶熄烟,清明节这天则重燃新火。
这一现象,古代文人和诗人多有表叙。
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关注着一年一度的清明改火,曾写出:一别都门三改火,三见清明改新火及且将新火试新茶,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贵从活火发新泉等大量诗句。
对于两个节日中的冷与热食品,诗人们则是这样描述的:南宋诗人陈允平《应天长》词曰:又见杏浆饧饧粥,家家禁烟食;韩淲《谒金
门》词句曰:榆火新烟还熟食。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把清明后改为热食写作熟食。
其《熟食曰示宗文宗武》诗中曰: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我国古代先民还利用清明寒食之间的改火创造出许多奇特的名堂,如为了满足朝贵们用清明新火煮新泉新茶的风俗,民间也产生出许多奇特产品。
明代的《五线》记载:龙安(今四川)有骑火茶之说,该茶的奇特处就在于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
清明改火,故曰骑火茶。
这种茶最贵的记载,《北京岁华记》中讲,清明日新茶从马上至。
至日宫价五十金,外价二三十金不一。
二日即二三金矣。
寒食节得益于演变到冬至后的一百五日期间,加之得益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生存环境的改善,寒食节很快成为唐代最大的民俗节日之一。
寒食节日中活动内容很快又增添了斗鸡、插柳、扫墓、踏青、秋千、馈宴、赐火、品新茶、饮酴醵酒、镂鸡子、蹴球等诸多内容。
其中扫墓(又曰展墓、拜扫)到唐代中期已成为皇家认可的礼节,唐明皇开元敕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经过皇家认可,寒食节扫墓当时已成为全国上下普遍看重的礼节。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在广西柳州不能回山西老家扫墓,写信给丈人许孟容说:近世礼重拜扫,每逢寒食,看着田野士女遍满,皂隶乞丐皆上父母丘坟,劳作病死在田间的野鬼都能享受子孙祭养。
可我四年过寒食不能回乡展孝,每到此刻只有北向长号,以首顿地……唐代对朝官有关寒食拜扫假内往来,不限日数及以申情礼的敕令很多。
五代时期的几任帝王则更是每逢寒食,亲自出祭烧纸钱,名曰破散。
唐明宗次妃王淑妃直至自己临刑,口中还念念不忘让留下幼子李从益,好让其每年寒食节提一盆麦饭洒在明宗坟前。
由于寒食节日中的活动内容增多,唐代寒食节假日也由两日增加为四日,大历年间又增加为五日。
唐德宗贞元四年的寒食节帝王与近臣在麟德殿举办内鞠会,寒食节的五天假用完,击鞠活动还没有赛完,唐德宗临时赐百官假一日。
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节,唐德宗干脆诏令全国:寒食节连通清明节,宜照准春节元日一样,前后各再休假三日。
按《宋史·职官志》,宋代寒食节假日亦规定为七日。
因为七天假日中要过寒食与清明两个节,久而久之,从北宋开始,一些人已对寒食与清明区别与划界不那么较真了。
比如经历了千余年、称谓了千余年的寒食节禁火,介休绵山这个时期的回銮寺碑文中刻写成了每节清明,大地禁火;经历称谓了数百年
的寒食扫墓俗,南宋时的《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写成了清明日官员士庶出郊朝陵或省坟。
这种张冠李戴现象反过来也有之:如牡丹花中有一名品叫满园春,开花时间因在清明节令期间,而宋代人又给取名为一百五千叶、寒食牡丹、火前花等。
但总体来讲,寒食俗称谓在被清明节逐渐融合和替代已成为事实。
了解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以下几件事例也不难看出:寒食节在唐代有皇家祭拜祖陵的习俗,之后历代皇家袭而行之。
五代时期,几朝皇帝的这种破散活动文献中皆用寒食祭拜。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辽代帝王致奠也用寒食。
元、明、清时期基本上都使用了每岁清明;再看一看诗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题目的表述。
唐诗人白居易诗作《何处难忘酒》,诗中难忘酒时刻为寒食月明前。
明代诗人周宪王也仿照白居易诗韵和作《何处难忘酒》,可诗中把难忘酒时刻变为清明却已过;唐诗人张籍《北邙行》诗作中有寒食家家送纸钱句,明代诗人张楷也照此韵作《北邙行》诗,然对韵句却成了愁杀清明二三月。
再如秋千戏为古代寒食节较为普及的女子游乐项目,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是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宋代为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文彦博向朝廷献成都所织锦缎也是为了宫中寒食所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