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万首唐诗失传,古代诗词流传下来,比西天取经还难!
282万首唐诗失传,古代诗词流传下来,比西天取经还难!
我们读诗词之前,一定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今天读到的每一首诗词,都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歌、词、曲,乃至小说,大概只是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有人讲,那些没流传下来的,肯定是写得烂的,写得好的,无论再怎么样,也会流传下来。这真是幼稚得可笑,按照这个逻辑,乾隆大帝的四万多首诗就不应该存在世上。固然今天流传下来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但我们消亡的、失去的优秀作品,比这更多。
即便是以一百年为时间尺度,这些作品的流传都会面临消失。何况要穿越一两千年的沧桑岁月,要经历战争、灾祸、死亡、时间等诸多摧残?
你只要记住,能够流传下来的,不一定跟才华有关,但一定跟幸运有关。
两千年来,多少王国毁灭,多少城市荒芜,多少宫殿成飞灰。我今年五一去江西上饶阳原山祭拜辛稼轩墓,坟前墓碑是乾隆年所修筑,到今天,碑上刻字已辨识不清。想象一下,古代多少文人的题诗消失在雨打风吹里,也许你曾在某个景点倚靠的石壁上,就曾有青衫诗人题下过某首惊天动地的诗。
1、“永乐大典”知道吧?明朝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然而就是这样的旷世奇书,却毁于大火。
2、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经失传。
为了躲避战乱,在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当中,李清照所存半生文稿丢失殆尽。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后又有言:“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青州(山东)的故居,还留存着十余间房子的书籍,希望明年再乘船载回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存书有多么恐怖,而损失又是多么惨痛。先是拉走十五车的书逃到南方,剩下的书还装满了十余间房子,而这些书后来全部毁于战火,被金兵烧了个精光。今天李清照留下来的只有90多首词,以李清照的才力和一生经历,我们绝对可以肯定,她不可能只写了九十多首词,失传的至少超过百分之八十。
古代官职
3、张若虚
我们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我们都读过,都曾被这首诗醉迷过,被誉为诗中的诗,巅峰上
的巅峰,所谓“孤篇压全唐”。但是我们用脚指头也可以想得到,难道张公子一生就写了这么一首诗?有人讲,有这首就行了,这首已经旷古绝今!
对此,我不置可否,并不是写得好就能流传的。这首诗写于初唐,但是整个唐朝,十余种诗选,没有一本选录他这首诗。直到北宋年间,河南府法曹参军郭茂倩同志,编选《乐府诗集》的时候,才收录张若虚的《春江》。后来明朝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也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再后来,《春江》和另一首《代答闺梦还》都收录于《全唐诗》。
张公子一个从贞观年间活到开元盛世的人,肯定写过至少几百~上千首诗,为什么就只留下两首诗呢?他生前也不是籍籍无名,早就与贺知章等人驰名长安,而且官职不低,做过兖州兵曹,但这是一个军队官职,跟朝廷那些文臣打不着交道,而同时代文人又相轻,没有深厚交情,死后没人会给你整理文稿的。如果是自己整理,那么怎么流传出去呢?家道一中落,或者战祸一起(安史之乱)恐怕就失散了。
不过千百年后,我们真的要感谢郭茂倩同志,这首能够流传下来,他是最大的功臣。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哪怕你写出了洛阳纸贵的诗,如果后世没人收录,没人传抄,你的诗注定要消失。
4、王之涣
王季凌的《登鹳雀楼》,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鹳雀楼上,无数牛人题过诗,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畅当的《登鹳雀楼》,唯独这一首,古今绝唱!但王季凌至今留给我们只有六首诗,这就很奇怪了,要知道,当时王季凌的诗被许多的乐工制曲歌唱,是很流行的,六首远远不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