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
摘 要
建筑与景观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景观建筑学的最高境界。优美的环境只是环境,优雅的建筑也只是建筑,建筑与环境不伦不类的组合更会让环境不像环境,建筑不是建筑。只有将悠美的自然景观和典雅的建筑空间有机融合,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景观建筑学正是研究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科学。它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美化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相得益彰而又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人居环境的审美和实用的有机统一。本文在对我国景观建筑学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整合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人居环境;空间组合;整合
    序言
  细品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动与调整当
中。我们的原始祖先为了躲避猛兽袭击和抵御自然灾害,用简陋的工具营造自己的安身之所;农业时代的人民手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建造了与自然基本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工业社会科技的空前发展使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欲望空前膨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恶化,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几近丧失。
    建筑作为人作为人类利用自然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对自然敬畏、反抗、对峙与顺从的复杂的心路历程。传统的西方的建筑文化显著特征就是强调建筑个性,主张建筑与自然必须绝对隔绝,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此西方的每一座古典建筑物都是独立的,与自然隔绝的。我国的建筑文化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始祖老子就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阴阳和谐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水融。中国建筑受传统的中庸思想影响以建筑居多。受“适形而止”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室内空间一般都不大,而木结构又使建筑的围护十分轻便灵活,建筑物前后一般都设有门窗,可同时打开,使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相互贯通。人置身于建筑中,也就置身于环境里。“山雨欲来风满楼”正体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一体和谐关系。
    出于对文化全球趋同的抗拒以及对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追求,同时基于对全球环境恶化的反
思,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视。虽然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基本需求相对稳定;尽管对建筑时尚各有追求,但传统宇宙观、空间观、审美观依然依然是中国老百姓建筑精神的灵魂。
“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建筑环境协调中,就是从宏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本文对景观设计的兴起与前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分析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整合建筑与景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笔者对于实现景观建筑与环境协调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景观设计有所助益。
 
   
    一、景观建筑学的兴起与前景
  (一)景观建筑学的兴起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构筑物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以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活动。概而言之,建筑就是发展人类聚居环境,更好地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中各种需求,景观设计无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景观首先应该是文化现象,然后才是自然现象。目前,景观设计正处于艺术大碰撞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大背景。传统的景观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景观建筑学营运而生。
现代景观建筑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当时正值工业革命带来城市的巨变,城市规模扩大、功能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改善城市环境成为当时社会的燃眉之急。在我国,景观建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理论到技术都还不成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景观建筑学推向市场。
我国古代对于城市建筑和园林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传统。我国古代并没有建筑设计师这样称谓,只有所谓的“工匠”,然而我国古代的建筑物和关于建筑的理论却震烁古今、举世闻名。我们可以在诸多的建筑和文人笔墨中探寻到关于营造的法式与经验。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理性思维、民主精神和科学的生态理念,但也必须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坚守我们建筑学的灵魂归宿。落后的自然会被摒弃,留下的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传承与发展中,既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取得更大发展进步,又秉承了民族建筑学的精神,使我们在发展中不致迷失方向,不到回家的路。
  在目前全球资源匮乏、环境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远不能满足城市急遽发展的的需要,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并且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三: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四: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五: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以景观为主导,景观以建筑为导向,彼此服务,相互融合,使景观与建筑在现实中难分彼此,真正融为一体。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景观建筑学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和建筑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环境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让景观融入建筑,
中国最高建筑
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最终达到建筑与观的融合、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人居最高境界。
(二)展望景观建筑学的未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景观设计学还是一个不被工商部门注册和认可的名词,而今却已成为备受社会和各大高校青睐的专业。中国景观设计专业经历了漫长的寒冬,终于迎来了春天,可这春天来得太晚太急。作为学科,景观设计学待完善,教育体制待健全;作为职业,景观设计队伍不成体统,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但毕竟,春天已经到来,景观设计专业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浩浩荡荡。他们或西装革履而来,带着异国情调;或长袍马褂而来,夹着士大夫园林的风骚;或花枝招展而来,带着村姑娘的质朴和艳俗;或绫罗绸缎而来,散发铜臭与脂粉的腻味……
    这样的一个不成熟的专业,却要面对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和最难得的机遇:要为已经和即将进入城市的近十亿城市居民设计良好的栖居环境,同时,要帮助留在乡村的人民保护好家园;要治理和改善已经被污染和破坏的成千上万的大小江河、湖泊湿地;要使我们的城市
、村镇、建筑物、道路、工厂和一切的人类活动与世界上最脆弱的土地生命和谐相处,创造健康、丰产且美丽的景观……这是时代赋予中国景观设计专业和广大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责任。没有其他任何专业像景观设计那样更有义务来承担重建中国人地关系和谐的重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生存的挑战:如何用世界7% 的资源来养活21%的人口,如何使一个75%地表水系统遭到污染的国土恢复生态,如何使600多个城市中的400多个缺水城市能有优美而健康的环境,又能让剩下的城市在避免洪水之灾同时又有亲切的人—水关系……
要做到不辱使命,中国的景观设计专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回归生存的艺术,从世代先民的生存经验中,获取人与土地相和谐的技术与艺术,而非从士大夫的消遣的“园林”中去寻生存之道。
第二,必须回到土地,回到乡土,重建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人地关系。
第三,通过景观引领城市和建设规划,通过“反规划”和景观城市主义的途径,建立国土、区域、城市、社区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可持续的生态服务,重建生态健康且富有诗意的“新桃源”,而不是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补充和点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