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二黄声腔与西皮声腔的比较
京剧二黄声腔与西皮声腔的比较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
西皮、二黄,又称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是京剧的主要唱腔。
西皮是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
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关于二黄声腔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所谓三地说,即存在着分别认为二黄声腔形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种不同的说法。在缺乏确切史料记载的情况下,尚无法认定。对后人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是:杨静亭作于道光25年(1845年)的《都门记略·词场》中的说法,其曰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一始于黄冈县,故曰二黄腔。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大家统一认定的是二黄声腔发源形成于我国的湖北安徽一带,其音调属南方风格,曲调优美、流畅、抒情、浑厚、节奏平稳。
二黄声腔的旋律彩比较暗淡,在旋律行进中,级进多,大跳少,在京剧传统剧目中的二黄声腔里,都是中慢速节奏的板式,二黄根本没有快速节奏的板式。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后,二黄声腔才诞生了新编著的快速节奏的板式。二黄声腔在剧中多用来表现沉思、感叹、忧伤、压抑、悲愤等情绪。
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民族调式中,二黄是鲜明的调式。在二黄唱腔中运用转调、调式交替、调性转换等手法,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二黄唱腔。二黄是鲜明的调式的
声腔。
京剧中的生、旦、净各行当都有二黄唱腔。因行当的不同,演唱的音域和行腔各有特,故各行当的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也不一样。用大嗓演唱的老生和花脸行当,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E调、F调、#F调和G调。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和小生行当,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D调、#C调、C调、降E调、E调和F调。老旦行当也是用大嗓演唱,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G调、#F调、F调。为二黄唱腔伴奏时京胡定52弦。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二黄有原板、慢板(三眼)、中三眼、眼、散板、摇板、碰板、导板、回龙、滚板、哭头等多种板式。这许多板式都是以二黄原板为基础,通过延伸、加花、拆散等各种手法派生出来的。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过程中,突破了二黄声腔原有的板式局限,创编出了二黄二眼板(慢板)、二黄二六、流水、快板等新的二黄板式。二黄声腔的上、下句落有其严格的程式性:二黄声腔的上句落音以1”音 为多,可落36”音,下句的落音以2”为多,可落5”音。
西皮原板的结构形式和二黄原板相同,也就是2/4节拍,一板一眼,中速节奏的板式。
旦角行当的唱腔比老生、花脸的唱腔要复杂、节奏较慢,因此旦角的西皮原板一般用4/4节拍记谱。
先介绍老生西皮原板:《失街亭》两国交锋这段老生行当的唱腔比较简单、短小,是一段正格、规范的西皮原板。全段共有六句唱,三个上句的落音都落在2”音,三个下句的落音都在落1”音。西皮原板是眼起、板落的规律,也就是唱词的第一个字从上起唱,唱腔的最后一个音要落在板上,结束唱句。(变格形式除外)上面这个唱段,六句唱腔都从眼上起唱,六句唱中有五句唱腔都落在板上,唯有第四句,唱词是赏罚中公平要自由,这一句唱腔的落音作了变格处理,使这句唱腔不落在板上、而落在了眼上。
西皮原板的用处极为宽泛,常用于叙事、抒情和景描述。在京剧剧目中,独立存在的西皮原板唱段很多,不同行当接唱的形式、原板与其他板式接转、组合的形式也不少。 《状元媒》导板蛟龙得意上九天是生旦接唱形式的原板。
花脸行当的西皮原板:《击鼓骂曹》曹操唱擂鼓三通响如雷这段花脸行当的西皮原板,唱腔的第一句(上句)是落在黄腔3”音的,第三句、第五句 (上句)和上面欣赏的老生原板上句落音一样,都是落在2”音的,下句都是落在1”音的。上下句都是眼起板落的形式。花脸的
西皮原板和老生西皮原板的结构完全相同,因行当不同,演唱风格则有所不同,花脸唱腔要比老生唱腔的棱角大,粗犷强烈、比较夸张。 旦角西皮原板:《宇宙锋》老爹爹发恩德将本修上是旦角的西皮原板,它的节奏明显慢于老生和花脸的西皮原板。从行进速度上看,旦角的西皮原板与老生西皮三眼的速度相近,因此旦角的西皮原板用4/4节拍记谱。旦角是用小嗓演唱的,唱腔、音域与老生不同。旦角西皮原板的唱腔,有与老生西皮相同的上句落音,如上句落2”、下句落1”。而旦角西皮原板上句落音,用的最多的是落6”音的腔,虽然也有上句落2”和3”的唱腔,但因为音域比较低,用的比较少,下句用的最多的落音是5”和1”音。上面这段旦角西皮原板,两个上句都落在6”音,两个下句都落在5”音上。
西皮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而使初学者感觉过于复杂,难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g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g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
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较为突出。 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 561”这几个音上,三、四两个g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