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皮黄》;由来;曲式结构;作曲手法
【中图分类号】G 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9)17—0148—01
一、 《皮黄》盛行的由来
“皮黄”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腔调,它是二黄和西皮两 种腔调的总称,也叫“罗罗腔”。关于二黄,欧阳予倩先生 在《谈二黄戏》中讲述说:它是受吹腔和秦腔的影响,随着 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据此,可以认为 其发源于陕西和安徽等地。关于西皮腔的来源,张九曾在 《关于西皮腔的走向和发展》一文中说“最先在湖北的荆 州、襄阳和湖南的常德、澧州这一带唱起来的。”乾隆年间 “徽汉合流”之后,二黄腔和西皮相互间有较大的借鉴,特 别是在腔调中形成了刚柔并进的艺术特点,得到众青睐, 因而得以盛行。
《皮黄》是由张朝创作的一首集西方作曲艺术和中国传 统元素特为一体的具有很强情感内涵的钢琴作品。钢琴 曲《皮黄》,应是使用了戏曲“皮黄”的名目,借鉴了京剧艺 术特,融人了京剧的音乐元素,大胆创新而成就的一个著 名钢琴乐曲。表现的内容是作者童年时在云南滇池边的生 活印象,描述了滇池阔远浩渺的壮丽景,既饱含对宁静和 谐的大自然的赞美,也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讴歌了坚 忍不拔的民族意志。
黄腔
二、 《皮黄》的曲式结构钢琴曲《皮黄》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复杂的戏曲板式结 构,但起承转合却又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有界”实又“无 界”的艺术美感。
《皮黄》的曲式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共由“导板”“原板” “二六”“流水”“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尾 声”十段音乐组成。“导板”也就是引子,给人的感受是安详 宁静,水阔天明;“原板”引出韵律,放飞少年天真无邪的遐 想;“二六”进人“小快板”,点染活泼快乐的童趣;“流水”开 始升华,描绘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眼”渐进高潮,情绪 饱满,抒发少年壮志;“慢板”转为静谧,思绪如梦如幻;“快 板”节奏强弱相继,果断激越;“摇板”怨怒交织,为古贤扼 腕;“垛板”紧张激烈,孔武有志;“尾声”从容不迫,收煞有 力。
三、 《皮黄》作曲解析
当我们聆听音乐的第一部分时,能感悟到作者把西方
戏曲杜式洱然天成
—
张朝钢琴作品《皮黄》解析
令莫寓钦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传统的作曲手法、京剧的味道连同生活意境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形成作曲家创作的基调。一板一眼的节奏表现出对 答格局,在3拍子中以降E 调的宫调式递进,彰显了西皮的 重要特点,这分明是中国戏曲风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主要以节奏与调性的变化把作曲家的少年时 代反映得淋漓尽致,以钢琴的特殊音表现不同音乐风格, 特别是显示了打击乐器跳动织体变化。这种不同音的冲 突和对照是这一部分的音乐构思,也反映出整个乐曲矛盾 对立的统一。
“流水”部分以速度的快慢交替陈述了流水动与静的变 化,调性在二六的F 商转变成了 A 商中。这时,云南滇池 的如画美景宛在目前。作曲家以爆发式的戏剧气氛、节拍 的交替使用,渲染了内心的不稳定和游移动荡的激越情 绪。显然这部分的展开为未来音乐构思埋下了伏笔。这时 出现了一板三眼的快速节奏,模仿不同乐器的音来刻画 作曲家少年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平静的心绪急 剧转向充满戏剧性力量的表达。
在频繁的调性动荡中进人乐曲的第二高潮,也是主题 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慢板”的过渡,进人具有喜剧 彩的三段乐曲,加人了能反映出喜剧彩的胡琴快速演 奏和慢节奏的拖腔,进而在自由拍子
中接续下一板式。“垛 板”,汹涌澎湃的巨浪般的音乐再次出现,不过,与主题的 第一次显现有所不同,它大大地压缩了原有的曲调,将戏曲 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然是作曲家为了表现情绪的再 次出现所运用的重要写作手法,使得和声效果更加紧凑和 集中,另一方面它会为结尾部分以更强大的气势出现创造 必要的条件。
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又一次把音乐推向高潮。作曲家 把全部的激情都倾注到这里,三小节的密集柱式和弦连续 出现,改变了原有曲式特点,使得戏剧彩的元素更加彰 显。这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体裁曲式结构相互交叉、相互渗 透的现象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很少涉及,开创了民族音乐元 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作曲家在既继承传 统元素的基础上又超越传统的、不拘一格的大胆艺术创新。在整首作品中,作曲家把自己对一个环境的感悟深深 地融人乐曲里,有着丰富的音乐寓意。作曲家对民族家国 深沉的爱,和一个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令观众随着律动由 衷产生深切的共鸣。
编辑:王金梅
f
表研
科研笔记|
14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