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一、“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农业教育集团,培养多层
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举办或参与举办农业职业院校,参与涉农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统筹水平,促进农科教结合。推动一批县(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根据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按照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需要,优先发展相关新兴专业,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重点加强服务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发挥职业教育植根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作用,推
动职业院校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有文化、懂技术、善沟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
——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各地从本区域实际出发,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布局结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要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服务当地特优势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民族地区要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要求出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特优势产业、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能力。
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作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重点加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城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院校布局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新增高等职业学
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优势专业(集)。推动县区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区域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
二、“十三五”职业教育投资机会分析
——职业教育投资项目分析
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对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完善各类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稳步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规模。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各地要把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民办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年度招生计划的制度。
——可以投资的职业办学模式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民办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在民办职业院校实行职工持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职业教育投资机会
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有重要作用。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
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通过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骨干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鼓励各地在重大产业建设工程中,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活力。研究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集团统筹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方式强化集团内部的利益纽带。鼓励行业特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
三、“十三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出路分析
——地方政府发展中职教育的意愿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中职教育的意愿来源于三个因素:中央考核、本地产业需求、居民
教育需求。“普职比大体相当”和“每个县办好一所职教中心”是中央政府发展中职教育的主要抓手,教育管理部门据此建立考核机制,督促市县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相比政府“看的见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中职教育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政商关系。一般来说,产业集、纳税大户的需求对地方政府的职业教育决策影响较大,与招商引资企业相关的用人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政府的响应,而本地中小企业的需求影响较小。居民教育需求通常难以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意愿,但是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用脚投票”机制使得居民教育需求间接发挥影响——如果本地中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类型、质量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孩子会选择跨区择校或者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上述三个因素对地方政府中职教育供给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本地产业劳动力需求和居民教育需求是地方政府中职教育供给的“双驱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能够收取捐资费、录取线超过普通高中的中职学校。这样的学校通常和本地产业联系紧密、在本地劳动力市场树立了声誉,而且本地产业能够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在中西部,中职教育与本地产业的内在联系较弱,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并不在本地就业而是升学或流向沿海及内地大中城市就业,上级考核成为地方政府中职教育供给的关键,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县还有中职学校存在的主要原因。例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制定了详细的
规则考核各县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部分县的中职教育建设甚至被提升为“一把手工程”。不过,随着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内陆县市为了争取转移企业落户本地,也在积极改善职业教育配套,按转移企业要求投入专项资金提升相关专业办学条件的情况并不罕见,企业需求对中西部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作用正在日益提升。
——中职学校的两大功能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实际上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就业前教育和升学教育。就业前教育是让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供给学生的主要是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升学教育是让学生完成中职学业后升入高等院校,学校要让学生为参加相应的升学考试以及未来的课程学习做好准备。随着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搭建与完善,升学教育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进一步增强。
学生家庭对于就业前教育和升学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在用工荒、技工荒的背景下,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毕业生不愁就业,但是综合考虑社会地位、发展前景、劳动环境等因素,就业前教育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并不具备吸引力。升学教育满足了无法进入普通高中或是无法适应普高激烈的应试教育环境、但是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需求。不过,在高校逐年扩
招的背景下,高职吸引力不断下降,对口高考的本科指标数量对于升学教育的吸引力有着决定性影响。山东和陕西是调研省份中的两个典型案例。在山东省,近几年对口高考的本科指标数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2014年达到10460人,升学教育成为该省相当一部分县域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而在陕西,对口高考本科指标仅数百人,该省很少看到以升学教育为主的中职学校。
就各类中职学校来说,中专学校由于办学传统和资源禀赋的优势,一般以就业前教育为主。技工学校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某些地区,技工学校提供着当地质量最高的就业前教育,生源充裕;而在另一些地区,技工学校的全日制学生相对较少,以短期培训为主。职业高中情况则略为多样,对于上述所说的就业前教育和升学教育功能各有侧重。
一所中职学校的生存境况与是否选择了符合自身禀赋条件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就业前教育对经费投入、仪器设备、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深度等多方面都有要求,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办好就业前教育难度较大。与之相比,升学教育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学校管理,受财政投入、仪器设备、本地产业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相对较小,欠发达农业县的中职学校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升学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