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 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 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
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身的要素”和劳动的“自然要素”。作为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类改造过的烙印。自然界面对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是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劳动具有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样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存在物即是指它在自身之外有对象,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
4、“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再次变革,开始是唯经济发展观,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这对西方经济崛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危机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其发展的前提。70年代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观取代了唯经济发展观,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了发展体系。然而这两种发展观都未涉及自然界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呈粗放型、资源型的增长模式。使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界根基遭到严重践踏。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到了80年代,人们在遭到一系列自然界报复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发展的内涵由社会、经济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观点片面性,既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必要性。它虽在目前还未触及社会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以动员全球共同协作的战略方针,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21世纪议程》中所希望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使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人与自然和谐
答: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7、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