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专题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精讲卷)
一、单元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提供者:人教社)
二、目标导航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三、教材主干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还要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
2.全国的完成
(1)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已完成。
3.“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
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胜利
①1950年,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③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学习聚焦]
五项基本原则、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措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知识拓展]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经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人心,人民政府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2)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知识拓展]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等。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1954年,日内瓦会议开幕,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2)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主
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年,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2)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4.出席亚非会议
(1)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学习聚焦]
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和平和进步。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胜利的主要保证。我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赢得世界各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帮助和支持。
[知识拓展]“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异”的含义
“同”指的是亚非各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异”是指亚非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
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1)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