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中提的800个产粮大县(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
北京市(1个)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1个)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10个)河北省宁晋县河北省定州市河北省大名县河北省深州市河北省临漳县河北省景县河北省藁城市河北省赵县河北省辛集市河北省永年县山西省(3个)山西省永济市山西省原平市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内蒙古自治区(9个)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辽宁省(8个)辽宁省昌图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黑山县辽宁省彰武县辽宁省新民市辽宁省大洼县辽宁省开原市辽宁省建平县吉林省(14个)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农安县吉林省梨树县吉林省前郭县吉林省扶余县吉林省长岭县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双辽市吉林省伊通县吉林省九台市吉林省镇赉县吉林省舒兰市吉林省东丰县黑龙江省(22个)黑龙江省龙江县黑龙江省肇东市黑龙江省五常市黑龙江省双城市黑龙江省巴彦县黑龙江省富锦市黑龙江省肇州县黑龙江省肇源县黑龙江省海伦市黑龙江省林甸县黑龙江省讷河市黑龙江省依兰县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黑龙江省青冈县黑龙江省嫩江县黑龙江省庆安县黑龙江省宝清县黑龙江省虎林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友谊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七星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八五四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查哈阳农场上海市(1个)上海市崇明县
江苏省(12个)江苏省沭阳县江苏省兴化市江苏省射阳县江苏省东海县江苏省宝应县江苏省盱眙县江苏省睢宁县江苏省邳州市江苏省涟水县江苏省滨海县江苏省阜宁县江苏省泗洪县浙江省(2个)浙江省诸暨市浙江省平湖市安徽省(11个)安徽省霍邱县安徽省涡阳县安徽省怀远县安徽省定远县安徽省寿县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安徽省临泉县安徽省濉溪县安徽省蒙城县安徽省庐江县安徽省凤台县福建省(2个)福建省浦城县福建省宁化县江西省(8个)江西省鄱阳县江西省丰城市江西省南昌县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江西省高安市江西省余干县江西省新建县江西省吉水县山东省(16个)山东省平度市山东省齐河县山东省曹县山东省陵县山东省郓城县山东省高密市山东省诸城市山东省滕州市山东省临邑县山东省平原县山东省郯城县山东省莘县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山东省邹平县山东省商河县山东省东平县河南省(20个)河南省滑县河南省固始县河南省唐河县河南省永城市河南省太康县河南省邓州市河南省商水县河南省上蔡县河南省夏邑县河南省息县河南省虞城县河南省濮阳县河南省鹿邑县河南省西平县河南省淮阳县河南省郸城县河南省正阳县河南省新蔡县河南省沈丘县河南省项城市湖北省(9个)湖北省监利县湖北省枣阳市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湖北省随县湖北省钟祥市湖北省沙洋县湖北省仙桃市湖北省京山县湖北省天门市湖南省(10个)湖南省宁乡县湖南省醴陵市湖南省湘乡市湖南省衡阳县湖南省汉寿县湖南省湘阴县湖南省华容县湖南省南县湖南省双峰县湖南省祁阳县广东省(3
个)广东省廉江市广东省台山市广东省兴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海南省(1个)海南省琼海市重庆市(3个)重庆市开县重庆市大足区重庆市合川区四川省(12个)四川省仁寿县四川省中江县四川省三台县四川省安岳县四川省简阳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四川省宣汉县四川省大竹县四川省岳池县四川省南部县四川省资中县四川省泸县贵州省(2个)贵州省遵义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省(4个)云南省宣威市云南省镇雄县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云南省陆良县西藏自治区(1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陕西省(3个)陕西省富平县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甘肃省(3个)甘肃省通渭县甘肃省定西市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海省(1个)青海省海民和县宁夏回族自治区(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农场 中国最大的产粮大县河北省藁城市 这里有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资料 藁城市 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能力 河北省藁城市总人口7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5万人,耕地82.1万亩。藁城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好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科技普及、资金投入和技术服务力度,乘势而上,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9万亩,
粮食总产53.5万吨,粮食单产、粮食优质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位居河北省各县(市)前列。 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充分发挥藁城市在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和繁种上的优势,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全市优质麦面积达到了45.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种植优质麦比普通小麦亩均增收100元,全市共计增收4500多万元。二是推广普及了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取得了确保亩产过千斤,亩节约成本33元的较好经济技术指标。三是进行了种植形式改革和示范,将原来的“三密一稀”“两密一稀”种植形式改为15厘米等行距种植,优化了小麦生长发育的地力布局和空间布局。四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减次灌溉节水高产”技术。五是实行了“病虫草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持续增产能力。一是抓好农业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实施了优质粮食丰产工程、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国家和省市农业项目,加快农田建设投入。二是加大市、乡、村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市、乡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对粮食生产实行重点倾斜和扶持。三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行电、水、路、林、田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一改三化一整治”工程。 黑龙江省五常市 全方位实现粮食生产标准化 黑龙江省五常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是国家重要的
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72.8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0.4万亩。辖11个镇、13个乡、260个行政村。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1.63亿斤,被评为全国10个粮食生产标兵县之一。2005年全市粮豆薯作物面积360万亩,比上年增长5.4%,2005年粮豆薯总产34.1亿斤,比去年增加8%,粮豆薯平均单产948斤,比去年增长2.4%。其中水稻总产17.1亿斤,比去年增加4%,水稻单产1096斤,比去年增长2%。玉米总产13.76亿斤,比去增加8.8%,玉米单产1146斤,比去年增长8%,大豆单产320斤,比去年增长3.2%。昌图县2005年粮食商品量24.1亿斤,比去年增加9.3%,人均占有粮食5102斤,可向外调出商品量19.7亿斤,比去年增加9.3%。全市实现产值5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仅粮食生产一项,人均增收2500多元。 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升级。一是在生产资料投入上实现高标准。今年的物资投入充分体现节约、优质、高效和精量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标准。水旱田全部应用优质高效新品种。把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几年来,先后培育出松粳二号、五优稻一号、五稻三号等具有本地特的优质品种。 建立2.5万亩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对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种子繁育,保证了良种供应。二是在整地上实现标准化。该市坚持抢墒整地,松、翻、旋、起垄和镇压连续作业。今年全市整地面积150万亩,达到待播状态面积180万亩。三是在播种、育苗、栽培上实现高标
准。在今年粮食生产上,该市严把播种、育苗、栽培质量关。在旱田生产上,采取机械精量播种和人工细摆种,给种子萌发创造适宜条件。水田生产上,实行“三早一抢一保”。通过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抢上头茬水,保证标准。四是在灌溉和收割上实现标准化。全市大面积推广了旱耙、旱整地、浅湿灌溉等节水技术,可节水40%。 安徽省霍邱县 做强产业提高效益 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200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一。 霍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发展,把优质粮油生产确定为振兴霍邱县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县确立了“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良种良法,主攻单产;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总体发展目标,粮食生产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全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发展优质水稻基地10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80万亩,发展优质稻订单60万亩、优质小麦订单30万亩。全县日产量5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116家。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县政府给予扶持奖励。全县已发展了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7家,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0家,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0多家。为了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优质稻开发“1511”工程,即在5年时间内,优质杂交稻制种面积发展到1万亩,年产杂交稻种500万斤,种植优质稻100万亩,生产优质稻10亿斤,进一步拉紧水稻生产的产业化链条。 强化技术服务,努力
提高产量水平。一是建立了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县农委专门成立了粮油作物品种引进品试鉴定委员会,筛选适合本县推广的主导品种。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在全县实施了“5122”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即全县500名农业技术人员接受一次技术知识更新培训;重点培训1000户种养大户;培训农民20万人次;农民增收200元。三是大力开展高产攻关活动。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积极开展粮食作物“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活动。四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了“霍邱县农技推广协会”,以协会为纽带,把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产业化龙头企业联为一体。五是大力推广适用技术。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农业技术的推广。 河南省滑县 发挥优势加快“四化”进程 河南省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属小麦主产区。2005年该县发挥产区优势,深挖增产潜力,灾害之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粮食总面积250.7万亩,比上年增加了7.4万亩,平均单产438.8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2公斤,总产110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5万吨。 创建“11331”工程,推进良种化进程。依托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滑县种子公司(一个龙头);组织全县种子生产者创建了滑县种子协会(一个协会);通过大力实施“11331”工程,该县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 丰富服务手段,推进良法应用步伐。实施科技入户,构建“5320”体系。下大
功夫开展了10个乡(镇)、100个村、1000个示范户、20000个辐射带动户的科技入户工作,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滑县特的“5320”农技推广新体系。 开展两次行动,推广配方施肥。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秋季行动,县、乡、村配套建立了“放心农资”超市和测土化验工作点;2005年粮食生产共推广配方施肥190万亩,其中配方肥应用面积60万亩,较好地起到了科学施肥、节约成本的作用。 推广关键技术,科学指导生产。针对农情,邀请部、省专家实地会诊,制定相应对策,分派技术人员包乡包村,科学指导粮食生产,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投入的合理化。 滑县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将进一步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推进粮食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四化”进程: 科技化。依靠“11331”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为主的良法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水平。 标准化。逐步建立完善各种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增强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叫响“滑丰”种子品牌,做强“华州”粮食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努力使滑县粮食再上台阶。 产业化。依靠龙头带动,拉长产业链条,打好粮食强县基础。 湖南省湘潭县 狠抓组织领导狠抓粮食转化 湖南省湘潭县耕地100.62万亩,其中水田93.76万亩,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年产粮8亿公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多年来居湖南省首位。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83.645万亩,同比增长2.4%,粮食总产量90.9万吨,同比增长2.8%;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26公斤,比2004年增加15公斤,全年为社会提供商品粮47万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可提供商品粮总量各项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居全省前列。 湘潭县狠抓组织领导,强化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成立了县发展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县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把粮食生产作为县委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 抓政策落实,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广泛宣传贯彻了中央1号文件。在全县形成共谋粮食生产发展大计的热潮。同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用地“六不准”,确保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 抓技术服务,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重点做到了物资准备到位、资金保障到位、生产资料质量保障到位。 抓粮食转化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全年共转化粮食总量达47万吨,粮食转化率达51.7%。一是作为饲料用粮。二是大力扶植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引导龙头企业投入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采用以村组为单位,与龙头企业签订定点生产、定单收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