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金融学第二章信用
1.你过去对于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怎样理解的?应该怎样界定信用较好?
答:(1)过去对信用这个经济范畴的理解是,信用相当于“借贷”或“债”的概念,等等。
(2)按照下面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比较好:
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指借贷行为。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是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有无利息的借贷,但这是由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免除利息的优惠,是一般中的特殊。西方不少国家的银行对企业的活期存款也往往不支付利息,但存款者可以享受银行的有关服务和取得贷款的某些权利,实际上还是隐含有利息的。
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答: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转化和延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它既区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而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
答:(1)将现代经济说成信用经济是对现代经济的一种描述。信用经济是从金融的角度提出来的,体现在现代经济的特点上:
①信用关系无处不在。现代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打着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的烙印,商品货币关系覆盖整个社会。信用货币代表着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负债,而持有货币就是拥有债权,货币从金属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覆盖着整个社会。不仅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于企业经营单位来说,借债与放债,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国内的经济联系中是这样,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更是这样。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而各国政府对外国政府,往往是既借债又放债;银行通过办理个人储蓄,吸收企业、政府存款,发放贷款来促
进国民经济发展;个人依靠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及房屋。在经济不发达的过去,负债是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则相反,若能获取信贷,正说明有较高信誉。
②信用规模日趋扩张,并加速扩张,这是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主体拥有债权债务的规模在年复一年的加速扩张,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财富积累的结果。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不是贬义词。
③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为了规避风险,大量信用工具和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使得信用关系和信用结构复杂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用网络越来越复杂。信用活动同时就是交易活动,任何一个买卖都是信用关系的重新变动,这种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④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不开信用。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调控过程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有国债筹资作为基础,而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无不利用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信用作为传导。
⑤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的飞速发展。个人、企业、政府和有经济联系的国外各单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作为媒介要聚集资金,从而形成它们的债务;作为媒介要把聚集的资金通过诸如贷款等方式分配出去,从而形成它们的债权。信用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合理分工的表现,它的出现使信用成为联结整个经济的网络。
因此,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使经济加速,使经济的影响面很宽,信用对经济的渗透力很强。
(2)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论述,譬如,大学里的助学贷款、各商业银行为在校大学生们办理的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4.记住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模型。对于它的重要性你有什么认识?
答:(1)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称之为“资金流量核算”、“资金流量分析”。
经济生活中微观行为主体是由不同的类型构成的。如果把不同类型的主体分别归入几个部门,则每一个部门的活动结果,在货币收支对比上不是盈余,就是赤字,而很少是零。最基本的部门划分是分为政府部门、个人部门、工商企业部门、国外部门和作为中介的金融部门。在这种分析体系中,是把部门内部的资金流动略去了。作为这个体系的特征是在分部门的基础上建立起数量模型。其最简单的形式如下表:
通称为“金融盈余”或“金融赤字”。根据上面的分析,经常的、大量的赤字是出现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也通常是资金的需求者。国外部门的F或为正,或为负;个人部门的F则多为正;金融部门的F则有正有负。不论哪个部门,有盈余,如上面曾分析过的,在信用关系存在的条件下,必然表现为债权,即实际上必然已经“贷出”;赤字之所以能够成立,实际上是负有债务,即必然已经“借入”。这就是说,一个部门的债权必然在另一个或另几个部门中有对应的等额债务;反之,一个部门的债务也必然在另一个或另几个部门中有对应的等额债权。所以,各部门的F相加应该等于零。但实际统计中,由于误差和遗漏,则很难等于零。
在这种分析体系中,是把部门内部的资金流动略去了。事实上,有的部门内部的资金流动也极重要,如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等等。为此,需要在几个部门之下再划分亚部门。但统计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往往不易实现过细的划分。
(2)资金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实现经济的宏观控制很有意义。通过对过去年份的统计与分析,可从中出信用运动的规律,进而可以对整个经济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
总结经验教训;对未来年份的规划和预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规划是否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并进而重新考虑整体规划的合理性,以便作适当的调整。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有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它包含了销售与借贷两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调节资金余缺,对经济有润滑和促进作用。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规模上也受到局限。
商业信用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企业。②商业信用的发生必包含两种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或者说是两种行为的统一。③商业信用在生产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服务,与产业资本循环密切相联,其增减变化也受产业资本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给企业的信用。它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与商业信用比较,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则是企业。银行成为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和信用中介。
②银行信用在规模、方向和时间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由于银行一开始就是以借贷行为这一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出现,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制约,而且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因此,银行信用彻底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中,货币资金可以自由地调剂,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通规模的限制。银行信用既可聚小额的、闲置的货币为巨额的资本力量,以满足社会再生产对大额资本的需求,也可使大额的货币资金分散满足较小数额的货币需求;既可把短期资金集中起来利用其稳定的余额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也可以将长期的货币资本分散满足效益可观的、短期的货币需求;如此等等。因此,银行信用较之商业信用有绝对优越的灵活调剂功能,这也是银行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信用形式的原因所在。
③银行信用可以满足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对于流通中追加货币的需求,可使信用相对于社会再生产而发生“膨胀”。银行办理商业票据贴现靠的是它们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当这些货币资金不能满足贴现业务的需求时,银行发现可以签发自己的票据来代替企业家的票据,银行的票据即银行券。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券日益不限于用来代替商业票据流通,而是被更广泛地用于信用业务之中独立地发挥作用,并最终和货币融为一体。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现代信用制度中,在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银行信用均居于主导地位,但却并不否认商业信用的基础地位。两者之间有其固有联系。
①从信用发展的历史来看,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与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没有商品经济就不会有商业信用,而没有商业信用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银行信用。
②商业信用直接和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联系,在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单位之间,它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甚至不必求助于银行信用。因此,即使在银行信用发达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并在银行信用的促进下得到进一步完善,二者在总体上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商业信用不断呈现票据化趋势,而票据则成了部分银行信用的工具,如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大银行不断集中借贷资本,为垄断组织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从而促使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也进一步融合渗透。
总之,两种信用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应充分利用两种信用,相
互配合,以促进经济发展。
6.在我国,利用外资包括哪些形式?大量地、长久地利用外国资本是否必然会陷入债务奴隶的境地?
答:(1)外资,是与本国资本相对而言的,即在本国境内使用,但所有权属于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和自然人)的资本。在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国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四种。
①外国直接投资(FDI)是指非居民对我国的公司型或非公司型企业投资,并由此获得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形式。其具体方式包括:在我国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合并我国企业、与我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对我国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通常为10%以上)、利润再投资。
我国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此外,还有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形式。
②对外借款主要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等。一般将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统称为优惠贷款。外国政府贷款也称为“双边政府贷款”,具有一定的援助性质,期限长,利率低。但是债权人对贷款的投向有一定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外国政府贷款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非营利项目。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指由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向我国政府或企业提供的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则是我国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
金融学主要学什么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券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筹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债券种类繁多。如我国发行的在美国市场上以美元计值的扬基债券,在日本市场上以日元计值的武士债券等。除债券外,还包括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等等。
④股票融资是指境内的企业以现有资产或以新设立的公司的名义在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融资活动。最近几年,股票融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利用外资手段。
此外,还有项目融资、国际金融租赁等利用外资的方式。
(2)大量地、长久地利用外国资本并不必然陷入债务奴隶的境地。
外资、外债规模都会影响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借用外债,迟早要还本付息,并且要支付外汇。利用外债的规模过大,势必增加以后平衡外汇收支的难度,甚至于陷入债务陷阱,失去信誉。利用外债,要求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偿债时还需筹措还本付息的外汇资金。如果外债规模过大,可能迫使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失衡,带来需求膨胀的后果。因此,需要结合各国国情,对利用外资情况进行管理。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利用外资的规模使之处于偿还能力之下,并引导外资流向资金短缺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量地、长久地利用外国资本并不必然陷入债务奴隶的境地。
利用外国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措施。它有利于
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利用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为什么把股份公司与信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于股份公司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给予极高的评价?
答:(1)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靠发行股票集聚的。而股票能够发行出去,其前提是必须存在巨大的货币资金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使持有货币的公众极大地增加;与此同时,信用关系的迅速发展使那些只有少量剩余货币的公众改变了只把它们存在箱子底的习惯,而是寻有利的投放场所。于是,一个不仅有大额货币资金进入,也有为数众多的小额货币资金进入的信用市场形成了。有了这个市场,以票面金额不大为特征的股票就可成为小额货币持有者的
投资对象,当然,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大额货币资金的投放对象。信用关系的发展,还使得只是短暂不用的货币进入信用市场,通过灵活的信用调剂,得到利用。以小面额为特征的股票还具有可以方便转让的特点,这就使得短期资金也成为支持股份公司发展的力量。
股票能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的行为只负有限责任。当开发一个巨大的事业时,有可能进行投资的一般公众,事实上无法掌握甚至无法了解事业进行的状况。如果还要求任何投资者都负无限责任,则无法利用进入信用市场的大量分散的小额、短期的资金。然而,在一般信用关系中,贷者对借者的经营活动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借者无力归还,贷者的损失也不过是贷出的金额。当信用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时,信用关系中的原则就会在客观需要时移入投资领域,于是就有了既是投资又只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并从而克服了大事业必须由分散的小额资金来支持,而小额资金所有者如果要他们负无限责任就不可能投资的矛盾。
(2)资本,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资本的所有权,即资本属于谁;二是资本的职能,即赚取利润的职能,这个职能只有通过资本的运用才能实现。这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资本家本人运用自己的资本,实现资本的职能;也可能是分离的,如资本家委托旁人经营,而实现的资本收益由资本家分一部分给经营者。股份公司的出现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出现了具有本质意义的发展。
从所有权来说,一个股份公司的资本不仅不是一个人的资本,也不是几个人的资本,而是很多人的资本,因而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资本。在这种形势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必然要分离的。如果说,一个资本家独资或几个资本家合伙,他们可以选择是自己经营还是请人经营,那么在股份制下,众多的股东是一般不可能自己直接经营的。
在股份公司发展的基础上,经理人员形成了一个阶层,他们不是资本的所有者,而只是执行资本的职能。在这里,资本的所有权已不再是发挥资本职能的前提。
资本从私人的变成“社会的”,资本的所有权必然要与经营权分离,经营也不再以所有权为前提,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所有权制度,即从私有变为真正的公有,并不会对经营组织的过程产生不可克服的障碍。所以,对于股份制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
8.1997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其意义何在?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答:(1)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国消费信用开始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现阶段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也表现出其特别的积极意义:
①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1997年到2000年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遇到了一定困难,
表现在物价指数上是相当一段时期的持平甚至负增长,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出口难以有太大作为,因此必须扩大内需。而当时在短期内收入无法有大的增长,消费信贷便成了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但是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也是当务之急。
②启动新的消费热点,改善人民生活。目前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但又难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对汽车住房等奢侈品的消费。因此必须借助消费信贷,形成消费能力,加快启动消费热点,提前进入下一个消费阶段,提高生活水平。
③配合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当前我国陆续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个人生活形成冲击。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