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叶花(1981-),女,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化史方向)
研究。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西
太原030010)
[摘 要]太原王氏由王昶而启,有“五世盛德”之名。肇兴于汉,鼎盛于魏晋,式微于隋唐,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延续数百年。太原王氏家族成员如汉末王允,魏晋王昶、王浑、王湛,唐时王翰、王勃、王昌龄,明代王琼等等,或以政声或以文名,卓著于史。“天下王姓出太原”,代表了世俗社会对太原王氏厚重家族文化的追崇与寄寓。[关键词]太原王氏;源流故实;家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9503(2021)02 0009 03 [收稿日期]2020-06-25
一、太原王氏故实与源流
被陶潜称作“五世盛德”的魏晋人物王昶,是太原王氏晋阳一支走向兴盛的关键,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煊赫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王昶的父辈已是魏国的重臣,其伯父王柔(字叔优)、父亲王泽(字季道)为当时名士郭林宗所称道,谓此二人“皆二千石才也”,王柔“当以仕宦显”,王泽“宜以经术进”。此二人后来分别官至北中郎将、代州太守①。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早亡。王泽子王昶少有才名,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记载: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腸俱知名。腸年长,昶兄事之。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几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矨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
法》十余篇。
②
《魏志》称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有魏一朝,王昶不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军功
显赫。嘉平二年(250年),王昶受命出击东吴,在江陵一战中,由于他指挥得当,大败东吴军队。是役,王昶因军功迁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魏末,大将毋丘俭、文钦、诸葛诞先后起兵反对司马氏,在镇压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的斗争中,王昶以赫赫战功为他及家族赢得了空前的尊崇,“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由于王昶对曹魏政权以及后来司马氏的巨大功劳,此后太原王氏之晋阳王氏一支一路飞黄腾达,跻身为魏晋之时北方一流的高门大族。
王昶的后人亦是累世显贵的公卿重臣。其长子
王浑袭父爵位,被征辟为大将军曹爽部属。嘉平元年(
249年),曹爽与司马懿争夺朝政大权,曹爽事败被杀,王浑“随例免”,数年之后才被起用,逐渐升迁至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即位后,官至徐州刺史、豫州刺史。泰始九年(273年)七月,孙吴政权发兵攻打豫州边城弋阳、新息,时任豫州刺史的王浑仅以一旅之师涉险渡淮,出其不意,大败号称十万之众的吴军。王浑以是役之功,升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逐渐显达于西晋。王浑子王济“有俊才,能清言”,是著称于朝的玄学名士,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晋武帝曾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并将王济招为驸马。
王昶另一子、王浑之弟王湛,“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史称“昶诸子中湛最有德誉,而承亦自为名士,述及坦之并显重于世,
为时盛门云”。与王浑一支显达于西晋不同,王湛这支则显达于东晋。陶潜在笔记《辅录》中谓太原王氏“五世盛德,闻之故老”。其所谓的“五世”就是指王昶、湛、承、述、坦之这一脉相承的五世显贵。王坦之之后,他的四个儿子亦各有仕任,其中以三子王国宝最受安帝重用,被任为副相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一起操纵国政。后二人因疑忌王恭、殷仲堪等将领,与王恭发生矛盾。桓温之子桓玄说服殷仲堪、王恭一道举兵征讨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消息传到建康后,司马道子诛杀了王国宝及其从祖弟王绪等人向王恭谢罪,方才平息了这场兵祸。隆安二年(398年),王恭与殷仲堪以讨伐被司马道子引为心腹的司马尚之为名,再次起兵进军建康,最终兵败被杀,王恭的五个儿子及其弟王爽等同时遇害。元兴三年(404年),晋阳王氏主要成员尚书右仆射王愉与其子荆州刺史王绥因不满刘裕专权,密谋起兵,事泄后被刘裕族诛,王氏一家几乎
第37卷 第2期Vol.37No.2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LAN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2021年4月
Apr.2021
家族名字
被消灭殆尽。此后,显赫一时的晋阳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几近消亡。
在家族连遭祸患时,晋阳王氏一支的后裔王慧龙③,在沙门僧的帮助下几经辗转渡江北归。王慧龙到达北魏后,因其高门望族的身份背景,取得宰相崔浩之弟崔恬的信任。据《魏书·王慧龙传》载:“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儿也。’王氏鬦鼻,江东谓之鬦,王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在注重门第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慧龙凭借其高贵的出身,与当时北朝的首族大姓———清河崔氏建立起了联姻关系。在北魏,王慧龙被任命为龙骧将军,镇守南境,“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又曾数次参与了对刘宋政权的战争并获胜,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最终以其文治武功为太原王氏在北魏的显贵奠定了基础。经过太原王氏成员几世的努力,在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分族定姓时,“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王慧龙之孙)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当朝贵重,所结姻?(女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④,太原王氏作为“天下四姓”(唐时为“天下五大姓”)之一,跻身于北方一流高门大族之列。其后,历北魏、北齐、北周,直至隋唐仍旧位列“五姓七家”(唐初确立的望族,分别为“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人才辈出。
二、王氏门风与家族文化
太原王氏最终成为“天下四姓”,跻身一流大族之列,固然与其和皇权望族联姻巩固有关。同时又与其家族历来注重子弟教育和家学门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魏晋家训的典范之作《诫子侄书》就是王昶专门为教育其子弟而写的。据其传记,王昶为了避免子弟受当时追名逐利、急于求成的浮躁社会风气影响,“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因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沉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湛字道冲”为子弟取了“玄、默、冲、虚”的名字,体现了他对家族后辈讲究谦虚、务求实干的期望。这些名字里蕴含了诸多道家“守身为大”思想的家训寄寓,这在战乱动荡的魏晋时期,有特别的涵义。同时,《诫子侄书》告诫子孙,“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要求后人“立身行正,遵儒者之教”,肯定了儒学修齐治平之道的积极价值,并谆谆教诲后辈子孙要“戒骄淫,务实道”“进退合宜”“知足而足”,以葆家门传承,家风绵延。
体现魏晋名士风度的《世说新语》中,有不少篇章记录了魏晋时太原王氏成员的言行与气度。在《贤媛》篇中,有一则关于“王湛求婚”的故事:
王汝南(王湛)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以此知之。”
王家当时一门显宦而郝家门第孤陋,在注重门第的魏晋时期,可谓是门不当户不对。王昶认为儿子痴呆,将来可能娶不到名门之女,所以任其自由选择郝家之女。而王湛亦是一个有心之人,从郝氏汲水时
的仪容举止而知她性格贤淑,遂向其求婚。而郝氏亦不负王湛所望,最终成为这一家族的良母仪范。又《政事》篇载:
王安期(王承,安期为其字)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
又如《赏誉》篇:
王蓝田(王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王导)以其东海子(王承,王述之父),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
王慧龙入北魏之后,放弃了南朝世家大族放任不羁、浮华奢靡的习气,努力改变门风,“生一男一女,遂绝房室。布衣蔬食,不参吉事”,被时人誉为“古之遗孝”,使其家族逐渐形成了“重孝尚儒”的门风,以忠孝传家、以礼义济世。王慧龙的曾孙中,王遵业领黄门侍郎,王广业卒于太中大夫,王延业位居中书郎,为天子讲《孝经》,季和位至并州大中正、治书侍御,被时人称作“英英济济,王家兄弟”。此时期,太原王氏因其显赫地位和家学门风,不仅主导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而且在文化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言行都是当时人们效仿追逐的标榜。据《魏书·王慧龙传》记载,当时王慧龙曾孙、人称“小宰相”的王遵业“尝著穿角屐,好事者毁新屐以学之”。
直至隋唐时期,随着旧的门阀士族由盛转衰,庶族地主逐渐兴起以及科举制度的推行,太原王氏家族身上浓厚的政治彩才有所淡化。但由于其优良的家学传承,有唐一代,太原王氏依旧人才辈出,他们有的以政能卓著、有的以文才显彰,青史留名。据李肇《国史补》:北朝隋唐时,“荥阳郑、冈头卢、泽底李、士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1]学者统计,“有唐290年间,共有宰相369人,其中出自王姓的宰相有13人。在这13名王姓宰相中,出自太原王氏者就有7名,占了一半还多”[2]。除了名相王皀、王涯等,仅以文才学识留名史册的,如迁居山西河东的祁县王氏后裔王通、王绩兄弟,一为隋末唐初大儒,“以儒佛道三家通
0
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37卷
才的学养,讲学河汾,造成唐初开国一班文武兼资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3];一为嗜酒不羁的文学家,《唐才子传》称他“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王通的侄孙王勃更是一改六朝以来雕琢的文风,开唐诗诗风清新质朴之先,以其文学成就被列为“初唐四杰”之一。虽英年早卒,但是留下了《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又如太原祁人王维、王缙兄弟。王维博学多才,精通音乐、擅长绘画,精于破墨山水及松石,是“南宗绘
画之祖”,也是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抒写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意境高远,往往熔诗、画、乐之理于一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王维之弟王缙的文名虽不及其兄,但也以文翰称于当世,擢明经第。与其兄王维寄情山水田园不同,王缙还是一位官至宰相、能文能武的重臣。安史之乱时,他被选为太原府尹,与当时身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光弼一道御守太原。时人谓:“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唐语林》中记载:“王缙多与人作碑志。有送润笔者,误致王右丞(王维)院。右丞曰:‘大作家在那边!’”[4]这则发人一笑的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王缙的文名。
又如盛唐时同为并州晋阳人的“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字子羽,《唐才子传》称他“工诗,多壮丽之辞”,是盛唐时“边塞诗派”的先驱者,他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堪为“凉州绝唱”。王之涣,字季陵,《全唐诗》虽仅存其诗六首,但篇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等。王昌龄,字少伯,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擅七绝,其《从军行》《出塞诗》皆为佳制。
三、结语
在太原王氏的孳乳播迁过程中,无数王姓后人以其可圈可点的政能与文名载入史册,这与魏晋以来王氏累世积淀的家学门风不无关系。一个家族的传承,并不完全建立在物质财富的传承上,而是这个家族一代一代累世承袭的精神财富,是后世家族成员对先祖功绩令闻的传承与发扬。
[注释]
①王柔、王泽之事载于《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八·郭林宗传》。
②王昶、王浑、王湛之事载于《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七》。文帝,即魏文帝曹丕,220-226年在位;明帝即曹轈,226-239年在位。
③王慧龙之事见《魏书·卷三十八》。
④《资治通鉴》卷一四 ,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春正月条。
[参考文献]
[1][唐]李肇.国史补·因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107.
[2]张海瀛.太原王氏史略[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51.
[3]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76.[4][宋]王谠.唐语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7:89.
[责任编辑:白彩霞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上接第8页)
后天之所以出现圣、凡之间霄壤之别,原因恰在于对“私意”有没有克去,如果成功抑制“私意”,那么就能抵挡外物的诱惑,就有可能成贤成圣。
综上所述,罗钦顺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会竭力重整和维护日显颓势的明中叶的社会秩序,而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更会促使他为建立和谐社会秩序而行动。儒家是讲入世和兼济的,因而也就十分关注人伦日用,而阳明心学注心玄妙,引诱人们遗世独立,助长一种漠视、轻忽社会现实与人伦日用的意识形态。作为崇拜孔孟程朱理学的罗钦顺自然反对游谈无根、束书不观的心学,故而阻止这种思想倾向的蔓延,抨击阳明心学与佛学。当然,罗钦顺的实质也是出于确立社会生活赖以持续的基本秩序,更是为了构建一种清明而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明]罗钦顺.整庵存稿[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明]罗钦顺.困知记[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白彩霞]
1
1
第2期赵叶花: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