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说课稿3篇
物体的质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物体的质量”是苏科物理八下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一个探究活动”。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质量的测量)”、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的变化对物体质量大小的影响”。“质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物理概念,(20__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质量的含义”,只限于了解的层面,要求较低,只要学生能认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即可。
基于以上的认识,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难点定位为“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的理解”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教师介绍、学生阅读、举例、比较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形成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能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2、借助实物和说明书了解天平的构造,能辨别天平使用中的错误并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3、通过练习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4、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二、说设计思路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量的概念,设计练习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学生对于质量及其单位在小学和生活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身边中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举例、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形成质量的概念;对于“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主要采用“自主学习(阅读说明书)、小组交流讨论、上台展示、同伴评价、教师追问、演示、师生共同归纳梳理”等环节展开,进行重点突破;而对于探究活动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领,提出一些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对于给定的物体,其质量不随物体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物体,其质量一般又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⑴、一根铁钉和一枚大头针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⑵、我们使用的课桌和板凳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⑶、我们的物理课本和使用的作业本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⑷、物理课本和我们的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物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物质组成的。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可能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用途可能不同、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进而引入质量的概念。
板书课题:物体的质量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质量单位的教学:
1、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质量的单位吗?你能将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吗?
(学生回答:吨、斤、量、钱、公斤、克、千克。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要注意有反映大小的数值和反映物理意义的单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国际制中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主单位: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换算关系:1t=103kg;1kg=103g;1k=103mg
说明:斤、量、公斤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制中的单位。
反馈练习:
1、一枚药片的质量为5×10—4kg= t;一头鲸鱼的质量为1。5×105kg= t;
2、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kg的是()
A、两个鸡蛋B、一只老母鸡C、一头大绵羊D、一张课桌
3、请估测下列物体的质量:一只苹果、一只鸡蛋、你身体的质量、橡皮的质量、课桌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质量的
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估测、密切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且为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提供铺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